正月习俗是什么?

2024-05-17

1. 正月习俗是什么?

1、正月初一,恭贺新春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由古时立春岁首的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正月一日,史称元日、新元、元旦等。1914年民国政府才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2、正月初二,拜访岳家
按照民间的习俗,正月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也称“走娘家”,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子女一起回娘家。按规矩,女儿女婿要提前备下厚礼向岳父、岳母拜年,岳家人也要摆上丰盛的宴席款待女婿。

3、正月初三,休养安生
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中有记载:“(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就是说这天不扫地、不生火、不在井里打水,和过年那天一样。

4、正月初四,迎神接神
传说正月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民间有“送神早,接神迟”的说法,接神的仪式从下午开始准备,到晚上结束。家家郑重其事,果品、糕点、酒菜一应俱全,于子夜迎接五路财神。祈望邀得财神恩宠,新年发财致富。

5、正月初五,破除禁忌
按民间习俗,正月初五是五路财神生日,初四备好的仪式延续到初五。零时零分,人们打开大门和窗户,放爆竹、点烟花、鸣鼓焚香,向财神表示欢迎。
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同时这一天也是“破五”,之前的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破五”这一天,要吃象征着“元宝”的“水饺子”,寓意招财进宝。

正月习俗是什么?

2. 正月有哪些传统习俗?

正月十四的民俗有哪些

3. 正月都有什么习俗呀

  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回娘家(15张)。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正月初五
  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正月都有什么习俗呀

4. 正月里都有哪些习俗?

正月的传统文化有:正月初一忌睡懒觉、忌动剪子、忌吃药、放开门炮仗、吃饺子、年糕;正月初二回娘家、吃开年饭、早起、祭财神、;正月初三“老鼠嫁女儿”“猪日”的日子,要早早休息;正月初四送神、“羊日”;正月初五“点香烛”、迎财神、打扫卫生;正月初六“马日”、送穷、下田备耕;正月初七人日、吃“七样羹”;正月初八“蚕过年”的日子、祭星;正月初九是天日、有登高风俗;正月初十祭石感恩;正月十一,“炮龙节”,祭奉紫姑;正月十二搭建灯棚;正月十三,扎彩灯、点灶灯;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伏羲诞辰日;正月十五吃元宵、“火把节”、“明帝敬佛”的日子。
1、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忌吃药。说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不可以睡懒觉。大年初一睡懒觉,据说会懒一年。忌动刀子和剪子。“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初一还有开门炮仗、吃饺子、年糕的风俗。


2、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儿会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同时,还要陪着丈夫去所有的本家长辈、亲戚拜年。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丰富多样,皆取吉祥之寓意。正月初二还有早起、祭财神的风俗。

3、正月初三: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地睡觉吧!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4、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5、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6、正月初六: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7、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8、正月初八: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摞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天地桌后方正中受祀。

9、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道教和民间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10、正月初十: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

11、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日,俗称“请紫姑日”(有的地方为正月十四)。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12、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因此,从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

13、正月十三: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14、正月十四: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式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大人和孩子都喜爱解决这些问题。

15、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节"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5. 正月习俗都有哪些呢?

正月习俗有:拜年,并且初一不能用扫帚;吃饺子、汤圆;女婿拜岳父岳母,称为姑爷节;烧门神纸;迎接灶王爷;“破五”,商家在初五要开张放鞭炮;送穷,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人日,传说这是人出生的日子;顺星,即为放生祈福;拜天公,因为正月初九是玉皇天诞;祭石感恩;祭奉紫姑;搭建灯棚;点灶灯;拜临水娘娘;观灯等。
1、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2、姑爷节:
姑爷节,中国传统年俗之一。正月初二,是天津的女婿们给岳父母大人拜年的“法定日子”,天津人称之为“姑爷节”。这一天,街头里巷人流如织,饭馆酒店棚棚爆满。

3、烧门神纸:
烧门神纸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农历正月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的说法。

4、迎接灶王爷:
迎接灶王爷。

5、“破五”:
中国传统年俗,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有一种叫做“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6、送穷:
送穷是中国民间在正月初五(一说正月初六、正月二十九、正月最后一天)时的一种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

7、顺星:
顺星,星君名,年初八祭顺星是中国传统年俗。中国民间以农历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8、拜天公:
拜天公,正月初九。(一般是正月初八晚上进行)是闽南人最重视的节日,流传于福建闽南,海南,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闽南人聚集地。

9、祭石感恩:
祭石头又称石头节,是古老的中国民俗节日。农历正月初十这一天,中国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对老鼠娶亲志贺。

10、点灯:
正月十三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正月习俗都有哪些呢?

6. 正月的习俗

折叠正月初一
从正月初一开始便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灵、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正月初一拜岁,迎新岁。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道贺新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多地方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习俗。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拜岁

拜岁,是古老的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奉祀斋菜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为上古纪元星名,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开门爆竹"一说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斋日

早晨拜神,放炮仗。初一的上午用斋菜拜祭太岁神,早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折叠正月初二
开年(开斋日)

照传统说法,除夕辞旧,大年初一迎新,初一迎新要吃斋,初二解除斋解等禁忌,是崭新的开始,俗称"开年"。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一般备发菜、生菜、鱼等,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之意。现代人也有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姑爷节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 、岳母拜年。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利是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潮汕人将初二姑爷回岳父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区由于路途的原因可能会住下并吃晚饭)。

拜年

拜年,即是新年期间走访亲朋好友互贺新年的一种方式,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折叠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赤口

古时在中国南方民间,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古时在香港,人们普遍大年初三不拜年,因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称"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是古代谶纬家所谓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俗以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则不吉,故此,"小年朝"例应祀祖祭神。

小年朝

年初三又称"小年朝",有祀祖祭神的习俗。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亲朋好友之间不可互相走动拜访,还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小年朝:古载,初三日,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

折叠正月初四
羊日

《岁占》中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折叠正月初五
南方部分地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祭财神"。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五路神又称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四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据说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

7. 正月都有哪些习俗文化?

正月的传统文化有:正月初一忌吃药、忌睡懒觉、忌动剪子、放开门炮仗、吃饺子、年糕;正月初二回娘家、吃开年饭、早起、祭财神、;正月初三“猪日”“老鼠嫁女儿”的日子,要早早休息;正月初四送神、“羊日”;正月初五迎财神、“点香烛”、打扫卫生;正月初六送穷、“马日”、下田备耕;正月初七人日、吃“七样羹”;正月初八祭星、“蚕过年”的日子;正月初九是天日、有登高风俗;正月初十祭石感恩;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炮龙节”;正月十二搭建灯棚;正月十三,点灶灯、扎彩灯;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伏羲诞辰日;正月十五吃元宵、“火把节”、“明帝敬佛”的日子。
1、正月初一:
忌吃药。说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不可以睡懒觉。大年初一睡懒觉,据说会懒一年。忌动刀子和剪子。“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初一还有开门炮仗、吃饺子、年糕的风俗。

2、正月初二: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儿会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同时,还要陪着丈夫去所有的本家长辈、亲戚拜年。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丰富多样,皆取吉祥之寓意。正月初二还有早起、祭财神的风俗。

3、正月初三: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地睡觉吧!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4、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5、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6、正月初六: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7、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8、正月初八: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摞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天地桌后方正中受祀。

9、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道教和民间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10、正月初十: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

11、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日,俗称“请紫姑日”(有的地方为正月十四)。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12、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因此,从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

13、正月十三: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14、正月十四: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式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大人和孩子都喜爱解决这些问题。

15、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节"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正月都有哪些习俗文化?

8. 正月里有哪些习俗和禁忌?

你知道正月的“正”字为何读“征”字音吗?
正月的“正”字,本应该读作“改正”的“正”字音,但人们却一直把它读作“长征”的“征”字音,这是为什么呢?据《新华网》介绍,之所以“正“读”征“字音,是因为秦始皇姓赢名政,“政”与“正”同音,读时犯了他的忌讳,于是把正月的“正”改读“征”字音。
是谁规定了现在的“新年之始”呢?
正月为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介绍,在中国古代新年的始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在汉朝以前,每换一个朝代,往往就会改一次月份的次序,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并一直沿用至今。
正月都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呢?
正月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月,在这个月里还形成了许多有意思的习俗和禁忌。比如“正月里不剃头、不买鞋、不看病、不动针线”等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旧时正月初一到初五都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和禁忌:
初一: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它标志农历“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 。这一天人们以守岁、拜年、贴画鸡、放鞭炮的方式表达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望。在庆贺新年的同时也民间也一直流传着一些禁忌,比如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初二:
正月初二,按照传统的习俗,这一天是出嫁的女儿回门、姑爷给岳父岳母拜年的“法定日子”。这一习俗被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北方人们会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一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以此祈望今年能发大财。
初三:
正月初三为“小年朝”。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为避免扰乱“鼠辈”,人们会早早熄灯就寝,并在家中各处撒些米粒、糕饼,意为与“老鼠分钱”;同时这一天又为谷子生日,所以也有忌食米饭的习俗。
正月初三也被称为“赤狗日”,俗传赤狗是“熛怒之神”,会带来不吉,因此将初三视为凶日,此日大家不外出拜年也不在家宴客。
初四:
正月初四,这一天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折罗(剩饭合在一起的大杂烩),还会打扫室内,把垃圾堆到一处准备 “扔穷”。
年初四,又称羊日。是中国民间迎神的日子,在这天人们会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焚香礼拜;旧时的商家从初一到初四闭门歇业,初五开市,为图吉利,一般会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
初五:
正月初五,又称破五。这一天人们一大早起床,放鞭炮、打扫卫生,扔掉前几天积攒的垃圾意为“送穷”;民间一直将正月初五视为“财神生日”,为求利市,商家会选在这一日开市贸易;初一到初五禁忌较多,过了此日很多禁忌都可破除,所以人们会在初五吃饺子庆贺。
或许旧时的这些风俗和禁忌并不科学,有些说法甚至带有迷信色彩。但这背后却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所以大家在欢度佳节之时,不妨按照这些做一做,这既延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实习生郗若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