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知道有哪些篮球题材的电影啊

2024-05-19

1. 哪位知道有哪些篮球题材的电影啊

  体育画报》评出最好看的5部篮球电影


  《印第安纳人》
  Hoosiers,1986年
  故事:教练(哈克曼饰)当了10年海军后,转到高中任教。接手64位刚入学的队员后,他们通过努力成为印第安纳州高中联赛冠军。本片改编自发生于1952年的真人真事,那一年米兰高中队历史性地获得了印第安纳州的联赛冠军。
  评价:结构最好的体育电影,突出了团队的重要性。

  《篮球梦》
  Hoop Dreams,1994年
  故事:两个来自芝加哥贫民区的黑人少年(盖茨和阿奇饰)具有非凡的篮球才能,却只能在街头篮球赛中大展身手,直到被星控发现,他们的的人生才所改变。
  评价:对“精英教育体制”提出批评,这种制度忽视了贫民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真正的朋友》
  Inside Moves,1980年
  故事:自残后的罗里(沙维奇饰)主要泡在酒吧里,当他得知侍应生杰里(摩斯饰)入选勇士队后,罗里既为他高兴也害怕杰里忘了他。
  评价:真实地反映了1970年代的NBA生活,而且有勇士队球员克福德·雷、约翰·卢卡斯等9人参演。

  《单挑》
  He Got Game,1998年
  故事:华盛顿饰演一位初次犯案的囚犯,典狱长称,如果他能说服拿了全国高中篮球赛冠军队的儿子(雷·阿伦饰)加入州政府指定的大学(州立大学),便有机会得到减刑。本片取材于现尼克斯队球员马布里的生活经历。
  评价:华盛顿与阿伦演技惊人。

  《白人跳不高》
  White Men Can’t Jump,1992年
  故事:一对黑白骗子(斯尼皮斯和哈里森饰)在洛杉矶的街头篮球大赛,他们遇到有生以来最大的挑战。4年后,白人球员巴里夺得了扣篮大赛冠军。他本来穿了件“白人会跳”的T恤,后被迫换了衣服。
  评价:对种族及成名艰辛等问题都有涉及,而答案却在观众心中。
  --------------------------------------------------------------------------------
  《卡特教练》:[剧情介绍]

  本片根据1999年对于卡特教练和他的常胜不败的篮球队的新闻报道改编,萨缪尔·杰克逊在剧中饰演颇具争议的卡特教练。

  里士满高中篮球队原本从未在任何比赛中获胜过,是一支屡败屡战的队伍,这一切在卡特执教之后发生了变化。他相信这支队伍在他的带领下可以成为最优秀的篮球队,所以他要求队员和他签订一个协议,约定如果队伍不团结或是成绩不佳就不再继续参加任何比赛。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开始走上了上坡路,最后成为无人能敌的长胜王。但是在1999年举行的国家锦标赛上,队员们的表现却十分不尽人意,这让卡特教练沮丧不已,他真的关闭了训练馆,禁止队伍继续参加任何比赛。此举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一时成了大众议论的焦点,有人赞赏他视篮球为生命的品格,但更多的人对他的举动表示不解,甚至是批评。
  --------------------------------------------------------------------------------
  光荣之路 :
  剧情:篮球场上的奇迹

  受训于篮球名人堂教练,两度奥克拉荷马州篮球运动员,大学期间得到全额篮球奖学金,全州最好大学球队的队长,大学篮球联赛的MVP,唐·哈金斯(乔什·卢卡斯)的运动生涯足以让他声名显赫。在退役成为教练后,他率领的高中球队在198场比赛中赢了157场,率领的大学球队赢球场次总数占据历史第四名、甚至获得了11次季后赛冠军...

  所有这些记录已经让他稳步跨进篮球名人堂,然而,真正让哈金斯成为同时代最伟大教练之一的,却是1966年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经典战役--率领最不被看好的平民队伍、实力很是平庸的队员,甚至是全输的对战纪录,身为白人的年轻哈金斯率领历史上第一支全黑人球员组成的德州西部大学队,在种族歧视之风盛行的年代击败另一支全白人球队勇夺篮球联赛冠军。从此,美国篮坛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太空大灌篮》:影片简介:
  1973年的某个夏夜,一个皮肤黝黑的男孩儿在苦练投篮,父亲对他说:“好好练,你会成功。”几年后,男孩儿终于梦想成真,他成了NBA的顶梁柱、世界级的超级巨星。这是迈克尔·乔丹的故事。   这个真实的故事在华纳公司的摄影棚中却变得亦真亦幻,那几年乔丹着魔般迷上了棒球,好莱坞的制片商则着魔般地迷上了外星人,于是他们一拍即合,《空中大掼篮》诞生了。这部耗资1.2亿美元的电影尽管不是电影史上最大的制作,但却是最成功的卡通与真人合演的电影,这种类型的作品之前只有《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值得一提....

  《篮球梦》:摄制于1994年的《篮球梦》是迄今最成功的篮球类体育电影。刚一问世就获得独立电影的“奥斯卡”圣丹斯电影节大奖。2003年ESPN隆重推荐的20部体育电影中,《篮球梦》位列第13位;2004年美国《体育画报》甄别百多部体育题材的影片后,把《篮球梦》捧至有史以最好的体育电影第四名。同时,《体育画报》还推荐了最值得一看的5部篮球电影,《篮球梦》排在第二位。

  本片导演斯蒂夫·詹姆斯最初只想通过对两个来自于贫民区的篮球新秀进行追踪拍摄,完成一部约30分钟的短片。然而,随着拍摄工作的深入,他发现,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题材,30分钟的长度远远不够。于是用6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优秀的纪录片。

  影片讲述的是两个来自芝加哥贫民区的黑人少年威廉姆·盖茨和亚瑟·阿奇的成长历程。他们具有非凡的篮球才能,却只能在街头篮球赛中大展身手,直到被一名星探发现,他们的人生由此改变。两个人的经历与前活塞队著名后卫“微笑刺客”托马斯十分相像:靠着天赋和努力从贫民区中一步一步地奋斗,最终获得成功。从这个角度讲,该片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运动纪录片。与此同时,影片还探讨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指出现存的“精英教育体制”忽视了贫民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向人们展示了年轻的黑人为生存而奋斗的艰苦。
  《像迈克那样》(like mike)。
  2002年出品的《像迈克那样》(like mike)。此片由13岁的饶舌神童利尔·鲍·沃主演。讲述的是身材矮小的卡尔文整天梦想成为一名众人敬仰的NBA球员,直到有一天他意外地得到一双破旧的、据说是乔丹穿过的23号篮球鞋。于是卡尔文戏剧性地成为一名NBA职业球员,并像乔丹那样,成为队中精神领袖并带领一支在困境中挣扎的NBA球队一路走向胜利……影片内容风趣,又有艾弗森、诺维茨基、麦克格雷迪、韦伯、基德、纳什等NBA巨星助演,首周创下2000万美元的票房


  篮板球:
  简  介
  在输掉一场大学联盟比赛、威望彻底垮台之后,篮球名教罗伊·麦考密克(马丁·劳伦斯)面临着信任危机。同时,罗伊向来的火爆脾气也让人倍感头疼,联盟要求他表示出顺从和屈服才让他重新执掌球队,不服的罗伊只好等待法庭来裁决。罗伊等到的裁决结果是一份来自高中球队"熔炼工"的潦草传真。这次轮到他这个教练降级了,任务就是执教一只屡战屡败的高中球队。尽管罗伊本人十分不情愿,但是他知道这一次只可成功,不许失败,因为成功才能帮他挽回点颜面,重新回到原来的职位。

  但是当罗伊真正开始执教这支队伍的时候,他才知道原来当初他的设想是多么的天真和简单。教惯了大学专业队的他发现这些高中生似乎对篮球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他们基本上没掌握多少运动技巧,对篮球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一无所知,完全是野路子出身。他的第一堂课时看着孩子们输掉109分,而且似乎这还不是最坏的。
  罗伊只能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教起,过人、抢篮板球、漏球、投篮,他似乎带给这个球队很多魔力,熔炼工球队也在他的带领下越打越顺,而罗伊也在教授这些孩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篮球带给他的那种久违的快乐。
  影片并不是凭空捏造出罗伊教练这样一个火爆人物,事实上,马丁·劳伦斯扮演的这位脾气桀骜不逊的教头在美国也是有原型的。这位篮球教练的原型就是在美国家喻户晓的鲍比·奈特(Bobby Knight),他出名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好教练,不是因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带领球队赢得了800多场比赛,3次NCAA冠军,9次BIG TEN冠军和4次年度最佳教练,甚至不是因为那块1984年奥运会的金牌,而是因为他出了名的坏脾气,蛮横、易怒,甚至有些暴力倾向,无论是在法庭外还是法庭内,比好莱坞的西恩·潘的名声可大多了。

  两部纪录片
  《极致乔丹》:1998年NBA季后赛是上天赐给好莱坞的最好剧本。20世纪福克斯公司与NBA娱乐公司2000年合作制作了这部名叫《极致乔丹》的影片,并成为当年票房前10名的作品,成为体育纪录片的奇迹。影片讲述的是乔丹在1998年季后赛的传奇故事。通过许多转播中看不到的场边境头,展现了乔丹的不同侧面。精心处理的声效以及电脑特技的运用使《极致乔丹》被誉为体育人物纪录片的经典。特别是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从芝加哥联合中心球馆拉出到一个全景,许多小孩子在露天的篮球场上斗牛——意味深长,且极其漂亮。
  与普通纪录片不同的是,《极致乔丹》有一位最伟大的编剧——乔丹。如果没有乔丹传奇的职业生涯,此片就没有故事性;如果没有乔丹那个赛季持续而出色的表演,影片就没有过度;如果没有最后那么伟大的一投,《极致乔丹》就没有高潮!
  《姚明年》: 影片以姚明的翻译科林·潘的视角为切入点,记录了姚明在美国几年来的生活和他在NBA的“发家史”:从克服语言障碍,到赛场上与大鲨鱼奥尼尔一决雌雄等等。从初次上场过度紧张以至摔倒,到后来在NBA初步站稳脚跟,得到队友和球迷的信任,与大鲨鱼奥尼尔对决成为影片高潮。片中还揭示了不少秘闻,诸如美国著名主持人巴特利在电视上公开打赌姚明得分不会超过19分,而最终输掉不得不在银幕上当场亲吻驴屁股的镜头,以及奥尼尔在比赛前对姚明出言不逊,甚至发表对姚明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等。该片是数字院线引进的首部人物传记电影,并不是单纯的纪录片,也有很强的情节线索。对篮球迷来说,这部影片的上映能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偶像。

  一部国产片:《女篮五号》
  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著名导演谢晋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显露其导演才华,成为人们关注的导演界新秀。

  影片描写了一对恋人、同时也是篮球员的故事:他们曾经倾心相爱,因为环境的阻挠,被人拆散,各奔天涯。直到十八年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一对恋人之间久经压抑的感情,才得以重生。它把这对恋人的经历和悲欢离合与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结合在一起,不但题材新颖,角度也有独到之处,已经显露出后来谢晋电影中一贯的“个人命运和大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特点。

  在艺术上,影片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充沛的青春的气息。在主要演员中,除刘琼、秦怡是有丰富经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外,其他多是新人。片中饰演“女篮五号”的曹其纬及其余队员都是生活中的运动员,是第一次在水银灯下演习。她们素朴而真实的表演,使影片增添了清新的色彩。影片的拍摄手法清新,镜头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影片的镜头语言也以简洁细腻体现出谢晋的追求。如对解放前田振华所住的运动员宿舍的环境描写,低矮、狭窄的阁楼和阴暗破败的楼梯的刻画十分细腻,而这一简陋的环境中摆放的林洁送来的兰花形成鲜明对比,渲染出主人公之间纯洁的爱情。又如林洁投篮未中,场外的田振华向她做了一个手势,林洁点头会意,切入投篮得分。没有一句对话,只有几个简洁的动作,就把他们两的特殊关系和感情基础都交待清楚了。

  影片于1957年获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举办的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1960年又获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哪位知道有哪些篮球题材的电影啊

2. 八年级上史地生政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要点 

本册知识概览和学习要求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 长时间的严重错误。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内容——见课本。 

(2)第一届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了的作用。 

(3)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 

2、开国大典:(时间、主要仪式)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结束。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4、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5、抗美援朝: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4)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①英雄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②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6、土地改革: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影响: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④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华北和西北业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4)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 、 、 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4)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时间——1956年底。②意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任务,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中共八大: 

(1)内容: 。 

(2)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3)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 
1、 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 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00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 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 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 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 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 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 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 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 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 气体交换 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 
鳃丝中Co2—水中 
15、 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 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 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 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 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 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2、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 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 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 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 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 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 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 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 门齿——切断食物 犬齿——撕裂食物 臼齿——磨碎食物 
34、 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物。 
35、 食性 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杂食性(如人) 
36、 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 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 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 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思想品德》八年级(上)知识整理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一.我知我家 
1.家庭关系的建立 
(1)家庭的含义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 
a.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b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c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d随父(母)再婚组成新的家庭;e非婚生子女不一定与生身父(母)同住一起,但父(母)与子女间的法定权利义务仍然存在,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3)家庭结构的类型 
现在常见的几种家庭类型,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2.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1)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 
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无法改变。 
(2)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3)要了解自己的父母、了解家人的好品质,了解好的家风 
填写家庭树,看看自己家庭结构的类型;讲讲好的家风、好的传统、家庭里出名的人。 
二.我爱我家 
1.大人讲我小时候 
(1)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3)我们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2.无悔的奉献 
(1)父母对家庭的贡献——夸夸自己的父母 
(2)父母对子女之爱——概述母爱和父爱 
母爱是最无私的;父爱如山,深沉严格。 
(3)父母对子女的义务——父母养育子女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义务。 
3.感受家庭温暖 
(1)从各个方面感受家庭带给我们的温暖 
家是人们的情感栖息地、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 
(2)热爱自己的家——用自己感触最深的话,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三.难报三春晖 
1.爱洒心间 
(1)父母对我们的付出 
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2)我们应该以爱回报 
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3)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要弘扬这一优良传统。 
2.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1)孝敬父母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2)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 
孝敬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为之中,要从小事做起。 
(3)孝敬父母收获的是甜蜜 
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孝敬父母需要付出,但得到的是甜蜜。 
(4)孝敬父母不是愚孝和盲从 
对父母的孝敬有道德和法律上的是与非。当父母作出不道德的事时,要劝阻,这也是孝的表现;当其触犯法律时,做儿女的对其违法行为不能视而不见甚至包庇,而要进行劝阻、斗争。 
(5)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尽孝心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家庭和社会都做出过贡献,在他们年老多病、行动不便之际,做孙子女的更要献上一片孝心。这既是理所当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第二课 我与父母做朋友 
一.严也是一种爱 
1.成长也会有烦恼 
(1)产生烦恼的原因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开始独立行事,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我们,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从而产生了亲子矛盾,这些矛盾困扰着我们,带来烦恼。 
(2)产生代沟的原因 
我们与父母的年龄差距是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代沟的实质是反映在年龄差异背后的多重代际差异。 
(3)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是一种爱 
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往往基于父母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这种在我们看来有些苛刻的“严”,反映出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 
2.逆反心理有危害 
(1)逆反心理的表现 
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好,我偏说那好;让我信这,我偏信那。 
(2)对逆反心理的辨证分析 
对于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在家庭教育父母也难免有误区。与父母平等交往,有助于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3)逆反心理导致的危害 
从结果上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父母的错误伤害自己。 
为了不伤害自己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就要努力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在情绪冲动时要努力克制自己。 
二.两代人的对话 
1.架起理解的桥梁 
(1)要亲近父母,跨越代沟 
沟通是双方的事,我们做子女的要走近父母,亲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沟,与父母携手同行。 
(2)学会遇事与父母商量 
商量就是沟通的过程。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所在,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这样看似冲突的事情就有了回旋的余地。 
“处理家庭冲突六步法”: 
第一步,明确冲突是什么;第二步,进一步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涉及的各种方式;第四步,判断哪些解决方式是冲突一方不能接受的;第五步,确定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式;第六步,检验最终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有效。 
(3)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 
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最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 
了解父母,沟通就有主动权;敞开心扉,沟通起来无顾忌;笑口常开,沟通起来无障碍;耐心解释,沟通之中得理解;换位思考,有效沟通不可少;尊重理解,正常沟通最关键;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极端。 
2.交往的艺术 
(1)赞赏父母,交往起来无烦恼。 
(2)认真聆听,交往起来免误会。 
(3)帮助父母,交往起来无障碍。 
(4)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要宽容。 
第二单元 师友结伴同行 
第三课 同侪携手共进 
一. 同学•朋友 
1. 我的人际圈 
(1)闭锁心理的含义 
闭锁心理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封闭,不轻易外露。 
(2)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 
如果封闭自己,只会使自己陷入孤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相互选择的结果。积极交往,友谊之树才会枝繁叶茂;开放自我,我们的性格才会更开朗,人生才能更精彩。 
(3)交往中受人欢迎的品质 
真诚、友好、善良、负责任等品德,会使我们在交往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较强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也会使自己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 
2. 与友同行 
(1)什么是朋友?交友的益处有哪些? 
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2)朋友从哪里来? 
朋友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对于友情,需要我们明知而谨慎地把握。 
(3)交友的原则 
交友是一个平等互惠的过程,给予与分担必须是双向的,这样才能做到双赢甚至多赢。 
人无完人,人各不同。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就会交到更多有趣的朋友,获得更为持久的友谊。 
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坦诚的,在原则面前一定要坚定,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 
我们要慎交朋友。与社会上的人交朋友,要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二. 男生•女生 
1. 让我们荡起双桨 
(1)与异性交往的意义 
异性同学间的交往是学校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让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友谊。 
(2)树立男女同学之间积极交往的意识 
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可以增进我们对异性的了解,学习对方的长处,完善自己的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可以扩大交往范围,锻炼交往能力;还可以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要求,增进自己的性别意识。 
(3)男女同学之间如何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 
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既要相互尊重,又要自重自爱;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 
2. 把握青春,把握情感 
(1)正视男女生交往中的情感问题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接触、了解异性,甚至可能萌发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之情。这是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 
(2)如何把握情感 
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需要慎重对待、理智选择。 
当我们在情感的门前徘徊时,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选择中我们把握青春,在承担责任中我们长达成人。 
(3)在异性交往中学会自我保护 
在与异性相处时,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良好自律,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第四课 老师伴我成长 
一.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 
1.我给老师画个像 
(1)日常生活中的老师 
(2)信息时代的老师 
(3)培养人格的老师 
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 
2.我爱我的老师 
(1)高尚的人格 
(2)夸夸我的老师 
二.有效沟通 健康成长 
1.师生交往新观念 
(1)传统师生关系 
“权威—遵从”的不对等的师生关系引发了师生交往的重重障碍。 
(2)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2.共筑师生情感桥梁 
(1)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 
化解与老师的误解、矛盾,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 
(2)沟通方法 
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 
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原谅老师的错误。 
(3)交往礼仪 
礼貌待师。 
注意场合。 
勿失分寸。 
第三单元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第五课 多元文化“地球村” 
一.世界文化之旅 
1.丰富多彩的文化 
(1)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各具特色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 
(2)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又把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 
2.和谐的文化乐章 
(1)文化存在差异,没有优劣 
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每一种文化都有自有生存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 
(2)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3)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二.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1.开放的胸怀 
(1)面对不同文化,开放的胸怀意味着什么? 
面对不同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2)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体现了一种全球意识、开放的胸怀、崇高的精神。 
2.搭起文化的桥梁 
(1)对外来文化该持何种态度 
学习外来文化,不等于照抄照搬,而要批判的接受。 
(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青少年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3)对外交往的方法 
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该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虑;消除误解,尽量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不采取防卫心态,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避免妄下断言;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探索有效地沟通技巧;在交往时,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4)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文化的同时,还要宣传、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3. 中外名著

罗贯中         《三国演义》
施耐庵         《水浒》
吴承恩         《西游记》
曹雪芹         《红楼梦》
冰心           《小桔灯》
茅盾           《子夜》
老舍           《茶馆》
鲁迅           《呐喊》
李汝珍         《镜花缘》
巴金           《家》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拜伦           《唐璜》
查尔斯·狄更斯 《双城记》
丹尼尔·笛福   《鲁滨孙飘流记》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
海明威         《老人与海》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
小仲马         《茶花女》

中外名著

4. 求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世界著名文学家以及他们的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世界著名文学家以及他们的作品
       意大利:
     (1)但丁:《神曲》,揭露教会贪污腐化和封建统治黑暗残暴
     (2)彼特拉克::最先提出“人学”对抗“神学”,“人文主义之父”
     (3)薄迦丘:《十日谈》,揭露教会,提倡个性解放,歌颂现世追求

     西欧:
     1.莎士比亚,英国,《哈姆雷特》《麦可白》《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等
     2.拉伯雷:法国,《巨人传》,提倡个性解放
     3.伊拉斯谟:德意志,以人文主义精神批判和考订基督教经典,《愚人颂》
     4.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出现了“文学三杰”。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集》。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诗社”以龙沙和杜贝莱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只为少数贵族服务。拉伯雷是继薄伽丘之后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英国,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如:《哈姆雷特》、《李尔王》等,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西班牙,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塞万提斯是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其中以长篇讽刺小说《堂吉诃德》最著名,它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维加是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见的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两千多个剧本,留传至今的有600多个,有宗教剧、历史剧、神话剧、袍剑剧、牧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文艺复兴,欧洲特定历史时期,是指十三世纪末叶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中世纪末期,随着奥斯曼对东罗马帝国的不断侵略,东罗马人民在逃难的同时,将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和艺术珍品带到了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5. 罗素是谁??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20年曾来中国讲学。1938—1944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哲学上,早期为新实在论者,20世纪初提出逻辑原子主义和中元一元论学说。在数学上,从事过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以他命名的“罗素悖论”曾对20世纪的数学基础发生过重大影响,其与怀特海的巨著《数学原理》中提出的逻辑类型论成功的解决了包括罗素悖论在内的不少悖论,并且成为人类数学和数理逻辑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正是这本巨著是罗素获得了崇高的声誉。在教育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在政治上,反对侵略战争,倡导和平主义。重要著作有《哲学原理》、《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西方哲学史》、《论教育》等。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生平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年——1970年),20世纪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著作达40余部,论文或其他文章更多。他在多方面的建树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
  孤独的童年
  1872年5月18日,罗素出生于英国蒙茅斯郡特雷莱克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约翰·罗素伯爵两次出任首相,是争取1832年英国改革法案通过的领导人。罗素两岁时他的母亲死去,大约一年后他的父亲和姐姐也谢世了。祖父祖母自愿承担了抚养孩子的责任。罗素的祖母具有自由主义政治观点,常教导罗素要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祖母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严格简朴的家教使得罗素备受压抑,他每天早上要用冷水沐浴,大人从来不给水果,也从来喝不到啤酒,因此少年时代的罗素性格内向,他没有被送到学校读书,从小由外籍保姆和家庭教师照顾,学习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罗素的祖父有一个藏书极为丰富的图书馆,他经常藏身其中广泛吸收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他有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无疑受其祖母的影响。他自己也承认,从五岁起他就感到生活的无聊而常常独步于园中,有时还因厌倦而有自杀的念头,罗素的童年生活为他的孤僻、高傲、多疑、易变的性格以及特有的依赖性思想形成提供了孽生的神经因子和原始土壤。
  罗素11岁时,跟着他的哥哥学习欧氏几何学,当时他只能接受定义,却怀疑公理的可靠性。这种怀疑决定了罗素哲学生涯的风格和目标,即以怀疑主义和谨慎的风格,探求“我们能知道多少以及具有何种程度”的确定性和可疑性。
  1890年10月,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从而进入空气清新、思想活跃的教育园地。然而老师对他影响不大,倒是与同学的交往使他受益颇深。不久,他同学校的著名人物怀特海、莫尔、麦克塔格特、经济学家凯恩斯等人结识,很快他便成为他们中间最受欢迎的一员。在第三学年时,罗素虽以优异成绩通过学位考试,却发誓再也不念这种只注重技巧而不重视基础理论证明的数学了,改学哲学。他立志要像黑格尔那样,建立一套哲学体系,献身于哲学事业。
  罗素大学刚毕业时,深信黑格尔、康德的哲学。1893年他写了数学哲学论文《论几何学基础》,试图修补康德所谓的时空形式是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这使他获得了剑桥大学研究员的资格。
  当时德国的数学理论非常先进,正酝酿着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当罗素深入掌握了这些理论之后,他断然放弃自己推崇已久的唯心主义观点,转向实在论,决心寻求一种正确的数学理论。
  1900年7月,遇到象征逻辑创始人皮诺。罗素读了皮诺的著作,他感到许多问题突然都有了答案。同年10月,他同怀特海合写《数学原理》,并于1910年、1911年、1912年分三大卷出版。这部书在逻辑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从此,逻辑脱离哲学而独立,后来德国的大学就把数理逻辑归入数学系。凡此都证明了罗素的特殊地位。
  罗素发现人们力图用逻辑学为数学奠定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有一个常常用来说明其他概念的基础概念“总类”是自相矛盾的,由此他建立了“悖论”学说,又称“罗素悖论”。为了证实“罗素悖论”,许多数学家和逻辑学家提出各种理论方案,都解释不通。罗素本人也中断《数学原理》的写作,对此作进一步研究。后来他提出“类型论”来解释这种现象。“类型论”的影响也很大,它促使数学家认识某些词语和语义研究的重要性,也孕育着罗素本人的另一种哲学思想,即逻辑原子主义的原理。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的基本论点是,世界是由一些简单的特殊事实构成的,它们只有简单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简单的关系,因此了解任何事物或主题的实质的途径是分析,直到无可再分析的“逻辑原子”为止。逻辑原子并不是小粒的物质,而是构成事物的所谓观念。罗素的这一套理论,对20年代中叶出现的维也纳学派以及30年代出现的逻辑语义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罗素哲学思想中比较重要的,是他的“中立一元论”。大意是构成世界的材料既不是纯粹的心,又不是纯粹的物,也不是心物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非心非物、对于心物都取中立态度的东西。这种中立的事物有时指事件,有时又指感官和材料,这种“世界材料”是构成心物最原始的东西。这些观点都体现在他1921年完成的《物的分析》和《心的分析》两部著作中。
  罗素一向热衷于政治理论的探讨,并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早在1895年,他第一次结婚之后,同妻子一起旅游了欧洲大陆,他研究了经济和德国社会的民主,并盛赞《共产党宣言》和三大卷《资本论》都是极富文采的伟大名著。当时他与社会民主党领袖、马克思主义者倍倍尔、李卜克内西都有往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从事反战活动。他参加了禁止征兵协会,发表了一系列呼吁和平的演讲,对拒绝参加罪恶战争的人给予真诚帮助。1916年因为撰写反战传单被罚款100英镑,由于其拒付,法庭就拍卖了他在剑桥大学的图书作抵押。随后三一学院也解除了他的教职。1918年,他又给反战报纸写社论,因“侮辱同盟国”而被监禁6个月。鉴于其名声,他被判决在布里克斯顿监狱中的一个小屋中写作和研究。战争结束后,罗素访问了苏联,会见了列宁、托洛茨基和高尔基,他对共产主义者信仰的目标表示同情,但也对苏联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方式表示忧虑。1920年8月,罗素访问了中国。他一贯同情被压迫民族。在英布战争中,他站在布尔人一边,为此他在英国贵族中极为孤立
  1934年,他的《自由与胆识:1814~1914》问世,在书中他具体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提出政治、经济和历史人物是社会政治史的三个重要方面的观点。1938年,他又撰写《权力》一书,主张实现“驯服权力法”,以限制某些政客的权力欲望。
  随着希特勒的上升,罗素反对纳粹方式,但他也同时反对导致战争的任何步骤。他的态度于1939年有所改变,认为“反对纳粹的战争是必要的”。1949年,他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50年代以后,罗素成为保卫和平的英雄战士。1953年,美国试验了一颗氢弹,这改变了他的政治观点。他主张与其打一场战争,毋宁在独裁下生活,表现了他对未来战争的担忧。1954年12月,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人类面临的危险》的广播讲话,严厉谴责比基尼氢弹试验。1955年初,又起草并发表有各国科学家签名的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禁核声明。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参与了伦敦游行示威。后来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他极力呼吁美苏首脑举行高级会谈,避免战争。
  罗素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直到1953年斯大林死去,他一直没有放松对苏联的批评。后来态度有所缓和。但在越南战争期间,他提供资金,组织了对美国领导人战争罪行的模拟裁判。由萨特和艾特克·多伊彻主持的战争法庭于1967年5月在斯德哥尔摩开庭,并对美国军队的活动提出详细公诉。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罗素提出强烈抗议。他作为一名国际和平战士,成为西方许多国家左派学生和群众的一面旗帜。
  罗素的四次婚姻生活充满传奇色彩。
  1894年12月,罗素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同漂亮的美国姑娘爱丽丝结婚,她比罗素长5岁,出身于美国平民家庭。这桩婚事引起了他那贵族家庭的竭力反对,他们使用了各种手段来阻挠这种不“门当户对”的结合,包括安排罗素到英国驻巴黎使馆工作,以达到使年轻伴侣分离的目的,但是罗素冲破重重阻力,在没有一个家人参加的情况下毅然举行婚礼,并到德国和意大利度蜜月。这次婚姻从1894年持续到第二次婚姻有过几次爱情经历,包括与艳丽的奥托莱恩·莫雷尔夫人、康斯坦斯·马勒森夫人以及有名的演员科利特·奥尼尔私通。
  1921年9月,罗素从中国回到英国,和分居十年的爱丽丝正式离婚。一周之后和朵拉结婚,1927年他们租下哥哥的一座别墅,办起了“毕肯山小学”,来实践他“宽容”的教育理念,由于财政来源仅靠罗素的稿费和当地社会舆论的偏见,小学以失败告终。1935年他和朵拉离婚并离开毕肯山小学,这所学校由朵拉维持到1940年。
  1931年,由于哥哥的去世,罗素成为第三代罗素伯爵,然后她第三次走进教堂,挽着他的是秘书贝蒂。
  从80岁开始,罗素开始写小说,也正因为写作的缘故,1952年底,罗素与他的第三个妻子贝蒂离婚,与一位英国传记作家埃迪斯·芬琪结婚,这是他的第四次婚姻也是他最后一次结婚。
  罗素的晚年婚姻宁静而舒适,他的第一人妻子爱丽丝5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对罗素的忠诚和关怀,当罗素接收荣誉勋章之后,她曾写一封热情洋溢的祝贺信给罗素,并准备筹办罗素的78岁生日。可是当她满怀希望准备重见罗素的时候不幸在楼梯上摔断了腿,一星期后逝世,她与罗素见面的心愿也未能实现。
  罗素年轻时枯瘦,一头黑发。中年时期,他变得更加消瘦,明亮的眼睛,微微的笑容,一头白发,一幅哲人形象,给人一种冷淡而又善良的感觉。
  罗素是一个温和甚至羞怯的人,作为一个朋友、伙伴和健谈者,都令人感到愉快。
  罗素很幽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从没写过文学作品的罗素,竟开始写起小说来。第一部小说1951年匿名发表,并悬赏猜测作者何人,结果无一人猜中,因为谁也不会相信,这位年近80岁,负有盛名的哲学家还有写小说的雅兴。
  1970年2月2日,罗素伯爵以98岁的高龄死于威尔士的家中。他的一生迭宕曲折,以致人们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他确实是极大影响世纪的人。罗素是这样描述自己漫长、刺激、复杂生活的动力的:“三种简单而又极度强烈的情感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他也说过,只有一种情感即对爱情的渴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当他第四次结婚时,他已80岁高龄了。
  1970年2月2日,罗素在老家威尔士逝世。
  二、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的文学历程:
  在《往事追忆》(1956年)一书中,罗素指出:“一种文风除非它是作家个性的直接的、几乎是无意识的表露,同时这种个性又是值得表现出来,否则不是好的文风。”经过一些探索之后,他选择了自己的文风,这种文风要求在把结论直接、自然地写下来之前,首先要通过他的思考得出结论。他断言:“在我看来,福楼拜和佩特是最好应被忘记的。”体现于明显值得表达的个性之中的这种写作方式,使罗素的著作具有文学的价值,而不是哲学思想的一般表述。虽然他的专业著作对未受专门训练的读者来说不易于接受,但他那相同的犀利的文风明显地贯穿于所有著作。当然,乔治·桑塔耶纳认为罗素的著作中唯一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最抽象的著作。尽管桑塔耶纳对罗素著作的文学价值存在异议,但大部分评论家都赞扬罗素的散文简洁、明畅。
  在罗素论文的广泛视野中,有许多题目按常规足以使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不仅是数理哲学家、研究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学者、经济评论家和现代科学的解说员,他还是个道德哲学家和教师,历史、宗教和语言哲学家,对人类持久的愚蠢行为的讽刺评论家——而且所有这些都足以造就他成熟的文学生涯。
  罗素许多对道德论点的阐述——有些最早写于20年代——今天看起来已经过时,然而,很容易理解当它们出现的时候,为什么激怒了这么多的道德家。他谴责人们存于宗教信仰和性蒙昧状态中残忍的天性,听起来很像鞭挞迷信和愚昧的最新启迪者,但罗素与具有许多相同激进观念的英国文学贵族集团处于同一时代。他对惯常于残忍的基督教讨伐,与文学批评家威廉·艾伯森反对基督上帝的残暴的严词谴责相类似。罗素认为性关系中唯一的先决条件是忠诚和相互吸引,这一主张得到D.H.劳伦斯的赞同。因此,可以把罗素看成反传统的孤独的叛逆者:也许最好被看作到处漂泊的小牧人。现代避孕用具已使性自由成为可能,甚至远远超过了他所说的范围,同时仍存在着权力崇拜和宗教复仇的前哨,当罗素是个年轻人时候,有组织的宗教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有这些都使罗素被视作改变民众思想的道德家之一。
  在他所有著作中,没有哪一部比1925年出版的《我信仰什么》这本小册子在道德问题上引起这么大的冲突,它成了1940年纽约听证会上认为他不适合在市立学院任教的重要依据。该书第一段就宣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非单独的实体;接着将人解释为一种副现象,这种副现象的生理可以完全由物理学来阐明,这样,罗素立即就在所有的道德家面前成了众矢之的。在罗素看来,关于上帝的存在问题是“超于知识可能达到的范围之外的”。恐怖的宗教裁判已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对取代基于恐惧无知的神学,罗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好的生活是由爱来激励,由知识来指导的。”
  罗素倾向于决定论,至少他相信所有的行为都有其动机。他又认为人类在一定范围内有自由意志,如除了他们愿意干的事情之外,他们还可能做些别的。但他否认动机对意志的作用无益于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的尝试,因而决定论的主张必定是对的。所以按常规看,罗素对自由意志的定义太无力,我们无法给予褒贬。他自己也承认:这种褒贬可能成为其他行为的原因,但没有真正的道德意义。
  罗素对人如何行动这一问题的回答可概括为:经过适当的考虑后,听从良心的指令。一个特定行为可能最终从客观上来说并不正确,这个事实无法避免:道德受明达的良心支配。这两点——关于自由意志和良心——在《伦理学基本原理》(1910年)和《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1954年)中得到了阐述。
  罗素对教育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开办学校,而且经常写一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著作。他的思想接近于卢梭的学说,反对教会和国家的义务是“浇铸”年轻人的思想。相反,正如他在《教育》(1916年)中所说,对教育最至关重要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老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逐步发展中的生活准则,还有这个世界无声无息的竞争状态的具体片断”。学校教育的危险是培养把历史搅混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向年轻人灌输宗教信仰。同样有害的是,在年轻人中反复灌输浅薄的“好的礼貌”观念,这种“好的礼貌”观念对自身的正确性确信无疑,并且认为合适的礼貌比才智或者艺术创造、或者生命力、或者世界其他任何进步的源泉更值得去期望和“追求”。
  在《教育的宗旨》(1926年)一书中,罗素阐明了他关于好学校和好教师的看法。他区分了可视作理想品质的四个基本特征:活力、勇气、敏感和智力。例如,活力能使人们摆脱逐渐过时的旧思想,扩大他们对世界的了解和兴趣,由此减少他们对其他人取得成就的不恰当的忌妒。
  勇气的最高类型——不是仅仅建立在抑制的基础上——要求有两个方面的精神特征:自尊和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人生观。自尊必须避开谦恭的不诚恳的自卑,应该建立在对自己的目标有个真正了解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勇气必须面对现实世界,因为“勇气完善的典型出现在有诸多兴趣的人的身上,他感到自我仅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这不是通过鄙视自己、而是通过看重许多非他自身的东西而达到的”。
  良好教育的第三个特征是敏感,尤其是那种罕有的但却是重要的抽象的同情。这种同情有助于减轻那些远方和看不见的痛苦。罗素说,在个人交往中,友善和慷慨的人,有可能是依靠剥削许多穷人的工业来赚钱的人,他从未目睹过这些穷人的苦难。他写道:“那就是为什么大规模的工业主义是如此的残酷以及为什么对隶属民族的压迫被容忍的基本原因。”
  最后,在学校教育中,智力必须得到发展。这种智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向孩子们灌输信仰,而是建立在孩子对世界本能的好奇心上。一旦开明、耐性和工业结合,好奇心将造就一个由有教养的公民组成的社会。
  罗素的纯文学能力——以一种流畅的文风表述的讥讽和讽刺的天才——在《智力垃圾素描:关于组织和个人的蠢行有趣的目录册》(1943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乔纳森·斯威夫特如果在世,一定会自豪地宣称这是他的杰作。《智力垃圾素描》对存在于许多宗教信仰、民族主义者的自我吹嘘和性行为的概念中的不一致性和非逻辑性进行了诙谐的揭露。它充分体现了罗素思想中的最优秀的特性和这位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数学家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三、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
  1946年,罗素的巨著《西方哲学史》问世时,他本人已经74岁,从他巨著中的各种深沉的功力来看,我们才了解他是经过多么艰难困苦的努力才有了这一成果。如在谈到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时,他说:“在研究某个哲学家时,正确的态度应是不卑不亢,先为他们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想,直至了解他的思想,才尽可能地放弃先前的偏见,采取正确的批判态度。”
  在这部书的另一处,他又写道:“忘记哲学所讨论的问题,或在心目中存在着各种先入为主的、固定的哲学答案,都是不好的,教我们如何学会生活在疑问中,但又别让疑问搞得麻木不仁,这可能是我们当前那些研究哲学的人的最主要的课题。”
  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罗素个人思想的高超,使他一直成为全球瞩目与争论的中心,他自己除了固定的写作与研究以外,也随时准备迎接任何战斗,未曾一日懈怠。在人类知识和数理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可以与牛顿在力学上的成就相媲美。但并不是由于他在这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因为他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他的一生的著作,主要是为公众的良知作辩护。作为一个哲学家,他追求的是以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英国经验哲学路线,对于那些观念论的信条,他从来没有为之动心,而且还是激烈的反对者。对于欧洲大陆的那套哲学思想,他认为应该从英国的立场冷静地去审视和探讨。他就是这样,在严谨的态度中,不忘记发挥自己的敏锐,冷静和机智,使他的著作充满这些特性而成为非凡的作家,即使从纯文学的观点看,他的作品也是属于永存的不朽之作。诸如《西方哲学史》(1946年)、《人类的知识——它的极限和范围》(1948年)以及《我的心路历程》(收于1951年出版的《罗素哲学思想》中),无不如此;当然,他的其它很多讨论社会问题的著作也同样是伟大不朽的作品。
  罗素的观点和意见的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此不能简单加以归纳。他的家族在对待英国政治的立场,一直受到辉格党传统的影响。他的祖父约翰·罗素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宫廷发言人。所以,在他年少时便受到自由主义的熏陶,后来又遇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使他成为事事都权衡轻重、擅长独立思考的社会批评家。他自始至终热心地告诫我们,新官僚主义的危害,他强调个人的权利,反对集权制度,对工业文明的日益发展而造成的对人类简朴的生活情趣的威胁,深感忧虑。1920年,他访苏归来后,便对共产主义表示失望和厌恶。相反,在中国的旅行中,他却深深地为中国的文化所吸引,对道家那种清静的和儒家那种各任教化的精神,他认为可以作为平衡西方文化中存在的略带激进和野蛮的作风之用。
  罗素的很多著作都招致了不少攻击,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很紧迫的事。当然,他的理性主义不可能解决所有棘手的问题,也不可能当作万灵药使用,即使是哲学家们愿意将“药方”开出来也无济于事。不幸的是,世界上存在着而且永远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力,使你脱离理性的分析或驾驭。这样,对罗素的著作,那怕从一种纯粹实用的角度看,也没有让他的思想在两次大战期间受到很大重视,看来,主要是被完全抛弃了,但是,对他那种满怀自信、敢于以乐观坚决的态度力排众议、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的思想家,我们是特别敬佩的,每次读他的作品,如同听萧伯纳喜剧中那心直口快的主人公说话时一样舒服,因为那讲话向来是以高昂的语调和伶俐的言辞而令人折服的。
  总之,我们可以这样说:罗素的哲学具体地体现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当初设奖的动机,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是十分相似的。两人同样相信怀疑论和“乌托邦”的理想,并对于当代世界的格局的悲观看法而共同强调了人类行为的理想化。瑞典学院确认为他把诺贝尔先生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所以,在本奖设立50周年之际,决定将该奖颁发给罗素,以奖励他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和当之无愧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巨擘。
  我的天——就在整整200年前,让一雅克·卢梭由于在回答“艺术和科学能否有助于人类道德”问题时,说了个“不”字,而获得了第戎学院的颁奖,虽然这个否定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也没有什么重大结果,况且第戎学院也不存在什么革命性的目的,但今天,我们也以同样的敬意,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您,因为您的哲学著作毫无疑问地表现了道德文明,并且是对诺贝尔的精神的极其完美的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表彰您这位人道主义和思想解放的翘楚人物,同时,对于您亲临诺贝尔基金会 50周年庆祝大会,使我们深感荣幸。现在,请您上来从国王陛下手中接受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四、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被审判的个人观点:
  1940年,世界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收到了纽约市立大学邀请他到该校哲学系讲学一年的聘书,但未等他到任,就被剥夺了这一机会。他被指控是“不道德性关系的倡导者”,被迫忍受诽谤性的、侮辱人格的法院审判。
  现在看来罗素的罪行实在是荒唐可笑的。1925年——1929年,罗素以普通读者为对象,写了4本有关家庭婚姻问题的著作,即《我的信仰》、《教育与幸福生活》、《婚姻与道德》、《教育与现代世界》。在书中,罗素措辞巧妙而客观地评论了现代婚姻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并最终建议:“试婚”或许会降低时下不断增长的离婚率。
  罗素的婚姻家庭观念招致了社会保守势力的一致反对,纽约大主教、布鲁克林天主教会、狂热的宗教组织、许多爱国团体、民主党地方领袖及各大报纸,都成了传统道德的卫道士,罗素成了它们联合攻击的对象。
  漫骂、侮辱、人身攻击铺天盖地向这位世界知名的学者压来。“道德败坏者”、“异教教授”、“堕落的、十恶不赦的、背信弃义的、性杂交倡导者”、“邪恶的根源”、“性解放的毒瘤”等等,一时成了罗素的诨号。最后,罗素的观点又毫不例外地被说成是“亲共产党”的。
  布鲁克林的一个妇女,因害怕她未成年的女儿成为罗素的学生,指控他不仅道德败坏,而且信奉异教,要求取消他到纽约市立大学任教的资格。这位夫人的律师用恶毒的言词诽谤罗素,并向法庭提出起诉。由于起诉性质不明确,罗素才摆脱一次侮辱性的法庭诉讼。但受理此案的法官公然违背公正原则,决定进行重审。由于受律师的唆使,法官明显地偏袒原告和社会舆论。法院的行为表明,美国法院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的操纵。(由于该法官的行为过分露骨,法律界曾对其进行了批评。1971年发表的“伯特兰·罗素一案始末”一文,详细分析了这一事件。)
  重新举行的审理纯属摆摆形式,法官不许罗素为自己辩护,出示无人证实的事实,拒绝讨论罗素书中的“色情”描写,攻击被告人的人格,并且把道德准则作为审判的依据。这位法官根据一条适用于中小学的准则,宣布取消罗素到纽约大学任教的资格,并且阻止罗素的律师举行听证会和提出上诉,蛮横地宣布罗素没有资格享受这种权利。
  保守势力的恶毒攻击诽谤,终未能击垮罗素。纽约市立大学虽未去成,但哈佛大学给他发了聘书。1950年,瑞士学术委员会投票决定,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与罗素。
  五、评论界对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获诺贝尔奖的反应:
  1950年11月10日,当罗素得悉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时,他正在普林斯顿大学准备作题为“心和物”的演讲,在座的听众中有许多知名学者,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的演讲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当时罗素评论说:“我很高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已经获得两次最高荣誉之一,另一次是大不列颠帝国荣誉勋章。”
  在某种意义上,罗素不得不和威廉·福克纳分享人们的注意。由于1949年授奖延期,福克纳获194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通知和罗素同时发出。而且195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五十周年纪念年,瑞典文学院选择了一个从未发表过一首诗或一部文学作品的作家,通过把诺贝尔的信念等同于罗素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来表示对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纪念。

罗素是谁??

6. 徐志摩为什么会见到卢梭?

  那篇文章中的卢梭是哲学家罗素。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生平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年——1970年),20世纪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著作达40余部,论文或其他文章更多。他在多方面的建树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
  1872年5月18日,罗素出生于英国蒙茅斯郡特雷莱克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约翰·罗素伯爵两次出任首相,是争取1832年英国改革法案通过的领导人。罗素两岁时他的母亲死去,大约一年后他的父亲也谢世了。祖父祖母自愿承担了抚养孩子的责任。罗素的祖母具有自由主义政治观点,常教导罗素要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罗素性格内向,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无疑受其祖母的影响。
  罗素11岁时,跟着他的哥哥学习欧氏几何学,当时他只能接受定义,却怀疑公理的可靠性。这种怀疑决定了罗素哲学生涯的风格和目标,即以怀疑主义和谨慎的风格,探求“我们能知道多少以及具有何种程度”的确定性和可疑性。
  1890年10月,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从而进入空气清新、思想活跃的教育园地。然而老师对他影响不大,倒是与同学的交往使他受益颇深。不久,他同学校的著名人物怀特海、莫尔、麦克塔格特、经济学家凯恩斯等人结识,很快他便成为他们中间最受欢迎的一员。在第三学年时,罗素虽以优异成绩通过学位考试,却发誓再也不念这种只注重技巧而不重视基础理论证明的数学了,改学哲学。他立志要像黑格尔那样,建立一套哲学体系,献身于哲学事业。
  罗素大学刚毕业时,深信黑格尔、康德的哲学。1893年他写了数学哲学论文《论几何学基础》,试图修补康德所谓的时空形式是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这使他获得了剑桥大学研究员的资格。
  当时德国的数学理论非常先进,正酝酿着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当罗素深入掌握了这些理论之后,他断然放弃自己推崇已久的唯心主义观点,转向实在论,决心寻求一种正确的数学理论。
  1900年7月,遇到象征逻辑创始人皮诺。罗素读了皮诺的著作,他感到许多问题突然都有了答案。同年10月,他同怀特海合写《数学原理》,并于1910年、1911年、1912年分三大卷出版。这部书在逻辑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从此,逻辑脱离哲学而独立,后来德国的大学就把数理逻辑归入数学系。凡此都证明了罗素的特殊地位。
  罗素发现人们力图用逻辑学为数学奠定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有一个常常用来说明其他概念的基础概念“总类”是自相矛盾的,由此他建立了“悖论”学说,又称“罗素悖论”。为了证实“罗素悖论”,许多数学家和逻辑学家提出各种理论方案,都解释不通。罗素本人也中断《数学原理》的写作,对此作进一步研究。后来他提出“类型论”来解释这种现象。“类型论”的影响也很大,它促使数学家认识某些词语和语义研究的重要性,也孕育着罗素本人的另一种哲学思想,即逻辑原子主义的原理。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的基本论点是,世界是由一些简单的特殊事实构成的,它们只有简单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简单的关系,因此了解任何事物或主题的实质的途径是分析,直到无可再分析的“逻辑原子”为止。逻辑原子并不是小粒的物质,而是构成事物的所谓观念。罗素的这一套理论,对20年代中叶出现的维也纳学派以及30年代出现的逻辑语义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罗素哲学思想中比较重要的,是他的“中立一元论”。大意是构成世界的材料既不是纯粹的心,又不是纯粹的物,也不是心物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非心非物、对于心物都取中立态度的东西。这种中立的事物有时指事件,有时又指感官和材料,这种“世界材料”是构成心物最原始的东西。这些观点都体现在他1921年完成的《物的分析》和《心的分析》两部著作中。
  罗素一向热衷于政治理论的探讨,并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早在1895年,他第一次结婚之后,同妻子一起旅游了欧洲大陆,他研究了经济和德国社会的民主,并盛赞《共产党宣言》和三大卷《资本论》都是极富文采的伟大名著。当时他与社会民主党领袖、马克思主义者倍倍尔、李卜克内西都有往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从事反战活动。他参加了禁止征兵协会,发表了一系列呼吁和平的演讲,对拒绝参加罪恶战争的人给予真诚帮助。1916年因为撰写反战传单被罚款100英镑,由于其拒付,法庭就拍卖了他在剑桥大学的图书作抵押。随后三一学院也解除了他的教职。1918年,他又给反战报纸写社论,因“侮辱同盟国”而被监禁6个月。鉴于其名声,他被判决在布里克斯顿监狱中的一个小屋中写作和研究。战争结束后,罗素访问了苏联,会见了列宁、托洛茨基和高尔基,他对共产主义者信仰的目标表示同情,但也对苏联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方式表示忧虑。1920年8月,罗素访问了中国。他一贯同情被压迫民族。在英布战争中,他站在布尔人一边,为此他在英国贵族中极为孤立
  1934年,他的《自由与胆识:1814~1914》问世,在书中他具体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提出政治、经济和历史人物是社会政治史的三个重要方面的观点。1938年,他又撰写《权力》一书,主张实现“驯服权力法”,以限制某些政客的权力欲望。
  随着希特勒的上升,罗素反对纳粹方式,但他也同时反对导致战争的任何步骤。他的态度于1939年有所改变,认为“反对纳粹的战争是必要的”。1949年,他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50年代以后,罗素成为保卫和平的英雄战士。1953年,美国试验了一颗氢弹,这改变了他的政治观点。他主张与其打一场战争,毋宁在独裁下生活,表现了他对未来战争的担忧。1954年12月,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人类面临的危险》的广播讲话,严厉谴责比基尼氢弹试验。1955年初,又起草并发表有各国科学家签名的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禁核声明。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参与了伦敦游行示威。后来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他极力呼吁美苏首脑举行高级会谈,避免战争。
  罗素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直到1953年斯大林死去,他一直没有放松对苏联的批评。后来态度有所缓和。但在越南战争期间,他提供资金,组织了对美国领导人战争罪行的模拟裁判。由萨特和艾特克·多伊彻主持的战争法庭于1967年5月在斯德哥尔摩开庭,并对美国军队的活动提出详细公诉。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罗素提出强烈抗议。他作为一名国际和平战士,成为西方许多国家左派学生和群众的一面旗帜。
  罗素的婚姻生活充满传奇色彩。
  罗素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同漂亮的美国姑娘皮尔索尔·史密斯结婚,她比罗素长5岁。这次婚姻从1894年持续到有过几次爱情经历,包括与艳丽的奥托莱恩·莫雷尔夫人、康斯坦斯·马勒森夫人以及有名的演员科利特·奥尼尔私通。1921年他同威尼弗雷德·布莱克结婚,1936年又同海伦·斯彭斯结婚。16年以后,他第四次结婚,妻子是伊迪丝·芬奇。
  罗素年轻时枯瘦,一头黑发。中年时期,他变得更加消瘦,明亮的眼睛,微微的笑容,一头白发,一幅哲人形象,给人一种冷淡而又善良的感觉。
  罗素是一个温和甚至羞怯的人,作为一个朋友、伙伴和健谈者,都令人感到愉快。
  罗素很幽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从没写过文学作品的罗素,竟开始写起小说来。第一部小说1951年匿名发表,并悬赏猜测作者何人,结果无一人猜中,因为谁也不会相信,这位年近80岁,负有盛名的哲学家还有写小说的雅兴。
  1970年2月2日,罗素伯爵以98岁的高龄死于威尔士的家中。他的一生迭宕曲折,以致人们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他确实是极大影响世纪的人。罗素是这样描述自己漫长、刺激、复杂生活的动力的:“三种简单而又极度强烈的情感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他也说过,只有一种情感即对爱情的渴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当他第四次结婚时,他已80岁高龄了。
  1970年2月2日,罗素在老家威尔士逝世。
  二、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的文学历程:
  在《往事追忆》(1956年)一书中,罗素指出:“一种文风除非它是作家个性的直接的、几乎是无意识的表露,同时这种个性又是值得表现出来,否则不是好的文风。”经过一些探索之后,他选择了自己的文风,这种文风要求在把结论直接、自然地写下来之前,首先要通过他的思考得出结论。他断言:“在我看来,福楼拜和佩特是最好应被忘记的。”体现于明显值得表达的个性之中的这种写作方式,使罗素的著作具有文学的价值,而不是哲学思想的一般表述。虽然他的专业著作对未受专门训练的读者来说不易于接受,但他那相同的犀利的文风明显地贯穿于所有著作。当然,乔治·桑塔耶纳认为罗素的著作中唯一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最抽象的著作。尽管桑塔耶纳对罗素著作的文学价值存在异议,但大部分评论家都赞扬罗素的散文简洁、明畅。
  在罗素论文的广泛视野中,有许多题目按常规足以使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不仅是数理哲学家、研究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学者、经济评论家和现代科学的解说员,他还是个道德哲学家和教师,历史、宗教和语言哲学家,对人类持久的愚蠢行为的讽刺评论家——而且所有这些都足以造就他成熟的文学生涯。
  罗素许多对道德论点的阐述——有些最早写于20年代——今天看起来已经过时,然而,很容易理解当它们出现的时候,为什么激怒了这么多的道德家。他谴责人们存于宗教信仰和性蒙昧状态中残忍的天性,听起来很像鞭挞迷信和愚昧的最新启迪者,但罗素与具有许多相同激进观念的英国文学贵族集团处于同一时代。他对惯常于残忍的基督教讨伐,与文学批评家威廉·艾伯森反对基督上帝的残暴的严词谴责相类似。罗素认为性关系中唯一的先决条件是忠诚和相互吸引,这一主张得到D.H.劳伦斯的赞同。因此,可以把罗素看成反传统的孤独的叛逆者:也许最好被看作到处漂泊的小牧人。现代避孕用具已使性自由成为可能,甚至远远超过了他所说的范围,同时仍存在着权力崇拜和宗教复仇的前哨,当罗素是个年轻人时候,有组织的宗教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有这些都使罗素被视作改变民众思想的道德家之一。
  在他所有著作中,没有哪一部比1925年出版的《我信仰什么》这本小册子在道德问题上引起这么大的冲突,它成了1940年纽约听证会上认为他不适合在市立学院任教的重要依据。该书第一段就宣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非单独的实体;接着将人解释为一种副现象,这种副现象的生理可以完全由物理学来阐明,这样,罗素立即就在所有的道德家面前成了众矢之的。在罗素看来,关于上帝的存在问题是“超于知识可能达到的范围之外的”。恐怖的宗教裁判已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对取代基于恐惧无知的神学,罗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好的生活是由爱来激励,由知识来指导的。”
  罗素倾向于决定论,至少他相信所有的行为都有其动机。他又认为人类在一定范围内有自由意志,如除了他们愿意干的事情之外,他们还可能做些别的。但他否认动机对意志的作用无益于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的尝试,因而决定论的主张必定是对的。所以按常规看,罗素对自由意志的定义太无力,我们无法给予褒贬。他自己也承认:这种褒贬可能成为其他行为的原因,但没有真正的道德意义。
  罗素对人如何行动这一问题的回答可概括为:经过适当的考虑后,听从良心的指令。一个特定行为可能最终从客观上来说并不正确,这个事实无法避免:道德受明达的良心支配。这两点——关于自由意志和良心——在《伦理学基本原理》(1910年)和《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1954年)中得到了阐述。
  罗素对教育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开办学校,而且经常写一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著作。他的思想接近于卢梭的学说,反对教会和国家的义务是“浇铸”年轻人的思想。相反,正如他在《教育》(1916年)中所说,对教育最至关重要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老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逐步发展中的生活准则,还有这个世界无声无息的竞争状态的具体片断”。学校教育的危险是培养把历史搅混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向年轻人灌输宗教信仰。同样有害的是,在年轻人中反复灌输浅薄的“好的礼貌”观念,这种“好的礼貌”观念对自身的正确性确信无疑,并且认为合适的礼貌比才智或者艺术创造、或者生命力、或者世界其他任何进步的源泉更值得去期望和“追求”。
  在《教育的宗旨》(1926年)一书中,罗素阐明了他关于好学校和好教师的看法。他区分了可视作理想品质的四个基本特征:活力、勇气、敏感和智力。例如,活力能使人们摆脱逐渐过时的旧思想,扩大他们对世界的了解和兴趣,由此减少他们对其他人取得成就的不恰当的忌妒。
  勇气的最高类型——不是仅仅建立在抑制的基础上——要求有两个方面的精神特征:自尊和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人生观。自尊必须避开谦恭的不诚恳的自卑,应该建立在对自己的目标有个真正了解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勇气必须面对现实世界,因为“勇气完善的典型出现在有诸多兴趣的人的身上,他感到自我仅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这不是通过鄙视自己、而是通过看重许多非他自身的东西而达到的”。
  良好教育的第三个特征是敏感,尤其是那种罕有的但却是重要的抽象的同情。这种同情有助于减轻那些远方和看不见的痛苦。罗素说,在个人交往中,友善和慷慨的人,有可能是依靠剥削许多穷人的工业来赚钱的人,他从未目睹过这些穷人的苦难。他写道:“那就是为什么大规模的工业主义是如此的残酷以及为什么对隶属民族的压迫被容忍的基本原因。”
  最后,在学校教育中,智力必须得到发展。这种智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向孩子们灌输信仰,而是建立在孩子对世界本能的好奇心上。一旦开明、耐性和工业结合,好奇心将造就一个由有教养的公民组成的社会。
  罗素的纯文学能力——以一种流畅的文风表述的讥讽和讽刺的天才——在《智力垃圾素描:关于组织和个人的蠢行有趣的目录册》(1943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乔纳森·斯威夫特如果在世,一定会自豪地宣称这是他的杰作。《智力垃圾素描》对存在于许多宗教信仰、民族主义者的自我吹嘘和性行为的概念中的不一致性和非逻辑性进行了诙谐的揭露。它充分体现了罗素思想中的最优秀的特性和这位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数学家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三、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
  1946年,罗素的巨著《西方哲学史》问世时,他本人已经74岁,从他巨著中的各种深沉的功力来看,我们才了解他是经过多么艰难困苦的努力才有了这一成果。如在谈到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时,他说:“在研究某个哲学家时,正确的态度应是不卑不亢,先为他们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想,直至了解他的思想,才尽可能地放弃先前的偏见,采取正确的批判态度。”
  在这部书的另一处,他又写道:“忘记哲学所讨论的问题,或在心目中存在着各种先入为主的、固定的哲学答案,都是不好的,教我们如何学会生活在疑问中,但又别让疑问搞得麻木不仁,这可能是我们当前那些研究哲学的人的最主要的课题。”
  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罗素个人思想的高超,使他一直成为全球瞩目与争论的中心,他自己除了固定的写作与研究以外,也随时准备迎接任何战斗,未曾一日懈怠。在人类知识和数理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可以与牛顿在力学上的成就相媲美。但并不是由于他在这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因为他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他的一生的著作,主要是为公众的良知作辩护。作为一个哲学家,他追求的是以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英国经验哲学路线,对于那些观念论的信条,他从来没有为之动心,而且还是激烈的反对者。对于欧洲大陆的那套哲学思想,他认为应该从英国的立场冷静地去审视和探讨。他就是这样,在严谨的态度中,不忘记发挥自己的敏锐,冷静和机智,使他的著作充满这些特性而成为非凡的作家,即使从纯文学的观点看,他的作品也是属于永存的不朽之作。诸如《西方哲学史》(1946年)、《人类的知识——它的极限和范围》(1948年)以及《我的心路历程》(收于1951年出版的《罗素哲学思想》中),无不如此;当然,他的其它很多讨论社会问题的著作也同样是伟大不朽的作品。
  罗素的观点和意见的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此不能简单加以归纳。他的家族在对待英国政治的立场,一直受到辉格党传统的影响。他的祖父约翰·罗素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宫廷发言人。所以,在他年少时便受到自由主义的熏陶,后来又遇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使他成为事事都权衡轻重、擅长独立思考的社会批评家。他自始至终热心地告诫我们,新官僚主义的危害,他强调个人的权利,反对集权制度,对工业文明的日益发展而造成的对人类简朴的生活情趣的威胁,深感忧虑。1920年,他访苏归来后,便对共产主义表示失望和厌恶。相反,在中国的旅行中,他却深深地为中国的文化所吸引,对道家那种清静的和儒家那种各任教化的精神,他认为可以作为平衡西方文化中存在的略带激进和野蛮的作风之用。
  罗素的很多著作都招致了不少攻击,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很紧迫的事。当然,他的理性主义不可能解决所有棘手的问题,也不可能当作万灵药使用,即使是哲学家们愿意将“药方”开出来也无济于事。不幸的是,世界上存在着而且永远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力,使你脱离理性的分析或驾驭。这样,对罗素的著作,那怕从一种纯粹实用的角度看,也没有让他的思想在两次大战期间受到很大重视,看来,主要是被完全抛弃了,但是,对他那种满怀自信、敢于以乐观坚决的态度力排众议、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的思想家,我们是特别敬佩的,每次读他的作品,如同听萧伯纳喜剧中那心直口快的主人公说话时一样舒服,因为那讲话向来是以高昂的语调和伶俐的言辞而令人折服的。
  总之,我们可以这样说:罗素的哲学具体地体现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当初设奖的动机,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是十分相似的。两人同样相信怀疑论和“乌托邦”的理想,并对于当代世界的格局的悲观看法而共同强调了人类行为的理想化。瑞典学院确认为他把诺贝尔先生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所以,在本奖设立50周年之际,决定将该奖颁发给罗素,以奖励他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和当之无愧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巨擘。
  我的天——就在整整200年前,让一雅克·卢梭由于在回答“艺术和科学能否有助于人类道德”问题时,说了个“不”字,而获得了第戎学院的颁奖,虽然这个否定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也没有什么重大结果,况且第戎学院也不存在什么革命性的目的,但今天,我们也以同样的敬意,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您,因为您的哲学著作毫无疑问地表现了道德文明,并且是对诺贝尔的精神的极其完美的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表彰您这位人道主义和思想解放的翘楚人物,同时,对于您亲临诺贝尔基金会 50周年庆祝大会,使我们深感荣幸。现在,请您上来从国王陛下手中接受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四、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被审判的个人观点:
  1940年,世界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收到了纽约市立大学邀请他到该校哲学系讲学一年的聘书,但未等他到任,就被剥夺了这一机会。他被指控是“不道德性关系的倡导者”,被迫忍受诽谤性的、侮辱人格的法院审判。
  现在看来罗素的罪行实在是荒唐可笑的。1925年——1929年,罗素以普通读者为对象,写了4本有关家庭婚姻问题的著作,即《我的信仰》、《教育与幸福生活》、《婚姻与道德》、《教育与现代世界》。在书中,罗素措辞巧妙而客观地评论了现代婚姻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并最终建议:“试婚”或许会降低时下不断增长的离婚率。
  罗素的婚姻家庭观念招致了社会保守势力的一致反对,纽约大主教、布鲁克林天主教会、狂热的宗教组织、许多爱国团体、民主党地方领袖及各大报纸,都成了传统道德的卫道士,罗素成了它们联合攻击的对象。
  漫骂、侮辱、人身攻击铺天盖地向这位世界知名的学者压来。“道德败坏者”、“异教教授”、“堕落的、十恶不赦的、背信弃义的、性杂交倡导者”、“邪恶的根源”、“性解放的毒瘤”等等,一时成了罗素的诨号。最后,罗素的观点又毫不例外地被说成是“亲共产党”的。
  布鲁克林的一个妇女,因害怕她未成年的女儿成为罗素的学生,指控他不仅道德败坏,而且信奉异教,要求取消他到纽约市立大学任教的资格。这位夫人的律师用恶毒的言词诽谤罗素,并向法庭提出起诉。由于起诉性质不明确,罗素才摆脱一次侮辱性的法庭诉讼。但受理此案的法官公然违背公正原则,决定进行重审。由于受律师的唆使,法官明显地偏袒原告和社会舆论。法院的行为表明,美国法院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的操纵。(由于该法官的行为过分露骨,法律界曾对其进行了批评。1971年发表的“伯特兰·罗素一案始末”一文,详细分析了这一事件。)
  重新举行的审理纯属摆摆形式,法官不许罗素为自己辩护,出示无人证实的事实,拒绝讨论罗素书中的“色情”描写,攻击被告人的人格,并且把道德准则作为审判的依据。这位法官根据一条适用于中小学的准则,宣布取消罗素到纽约大学任教的资格,并且阻止罗素的律师举行听证会和提出上诉,蛮横地宣布罗素没有资格享受这种权利。
  保守势力的恶毒攻击诽谤,终未能击垮罗素。纽约市立大学虽未去成,但哈佛大学给他发了聘书。1950年,瑞士学术委员会投票决定,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与罗素。
  五、评论界对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获诺贝尔奖的反应:
  1950年11月10日,当罗素得悉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时,他正在普林斯顿大学准备作题为“心和物”的演讲,在座的听众中有许多知名学者,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的演讲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当时罗素评论说:“我很高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已经获得两次最高荣誉之一,另一次是大不列颠帝国荣誉勋章。”
  在某种意义上,罗素不得不和威廉·福克纳分享人们的注意。由于1949年授奖延期,福克纳获194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通知和罗素同时发出。而且195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五十周年纪念年,瑞典文学院选择了一个从未发表过一首诗或一部文学作品的作家,通过把诺贝尔的信念等同于罗素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来表示对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纪念。
  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却是作为一个数学家而闻名于世的,尽管这有点明显的奇特,但瑞典文学院对罗素和福克纳的选择却获得了好评。《纽约时报》(1950年11月11日)的社论称福克纳和罗素是奇特的“诺贝尔伙伴”,但罗素是一个理应获奖的“思想真正开明的人”,他的《西方哲学史》是“极富魅力的”著作。《时代》杂志的评论认为这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并指出:“他有时敏锐地但又很多地论述了道德、政治、中国、婚姻、原子、布尔什维主义和世界政治。”
  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许是轻而易举的,这不仅是由于他的自由主义,还由于他作为文体家的特殊声望,他把他的非专门化的著作表述成适合于一般有思想、理解力强的读者,而不是为脱离实际的教士们写的。奥尔德斯·赫克斯利赞扬罗素避免了“风格上的抑制作用”——不是以无法理解的僧侣式的文体来表达他晦涩的思想。
  罗素获奖的消息给他带来很高的声望,使他能在1950年11月继续他的巡回演讲。继普林斯顿之后,他又去了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吸引了大批听众。朱丽叶·迈德洛克这位精通文学的经纪人被选为向导,带着罗素环绕纽约城旅行。报道说,“一路上人们里三层外四层地站在街道两旁,希望奇迹发生,使自己能挤进去,或者至少能听到他口叼烟斗说话的声音,或者一睹罗素爵士的风采”。

7.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中国和外国的对比

近代欧洲霸权体系的形成,以及这一霸权在20世纪中被美国所取代,其历史进程构成了典型的黑格尔“否定之否定”三段式。英国曾长期有着干涉欧洲大陆事务的传统,作为后来者的美国,即使在奉行“孤立主义原则”时期,也一刻没有忘记介入欧洲事务,在与欧洲各国力量消长中逐渐扩大自己的外交空间,并借机击倒欧洲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研究大西洋两岸的地缘政治力量的消长历程,有助于我们合理认识和把握大国兴衰规律。

       一、16世纪英国在海上打败西班牙赢得了海权,17世纪英国在海上打败荷兰赢得了海上贸易垄断权,并在18、19世纪,英国与法国和俄国争夺海外市场则最终赢得了世界霸权。这一过程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的进程相一致,国际间的大规模财富转移本质上并不是靠交换而是靠暴力完成。

       大国的兴起是一个体系,英国的近代兴起带动的是西方欧洲霸权体系的兴起和东方皇权体系的衰落。

  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从欧洲封建堡垒中打开了缺口。当时,中南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北美洲的大部分则主要是英、法、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地,而亚洲大陆的中国则到19世纪中叶才进入衰落期。英国面临着巨大的来自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压力。作为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兴起的源头国家,英国资本主义的诞生,需要极强的力量反抗霸权并建立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世界体系。

  16世纪初,英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力量都不及法国和西班牙,但在海外贸易方面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日趋尖锐,这迫使英国必须直面来自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压力。1588年7月,英国在两天之内打败由西班牙130艘战船组成的“无敌舰队”,由此初步确立其对大西洋的制海权。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12年休战条约,实际上承认荷兰共和国独立。西班牙霸权由此衰落,并让位于荷兰。

  17世纪中叶荷兰在航海、殖民、贸易等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远航商船已达好望角、马六甲和北美东岸,并在南美巴西等地拥有据点和殖民地。与此同时,英国与荷兰之间的海外利益矛盾日益不可调和。英国决定同样直面来自荷兰的海上霸权压力,因此与荷兰前后30多年进行了三次海上战争。英国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一切在欧洲、非洲和美洲生产的商品,只有在英国船员管理的英国船上才能运入英国领土。荷兰拒绝接受,于1652-1654年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并被迫承认《航海条例》。1664年,英荷再次发生战争,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1686年改名纽约)。1672-1674年英荷发生了第三次战争,荷兰战败,此后荷兰一蹶不振。到18世纪初,荷兰已丧失了海上优势及相应的贸易垄断地位,而英国赢得了海上的同时也是历史的主动权。

  距英西海战整整100年的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胜利。胜利了的英国资产阶级上台之后面临的是在都铎王朝(1485-1603)、斯图亚特王朝和克伦威尔时期(1599-1658)通过一场场战争打下的已是比较宽松的海上安全环境。

  除此之外,英国还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与19世纪亚洲日本完全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面对着的是一个已为查理大帝(Charlemagne,742-814)在公元800年基本统一,却又极不幸地为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条约”中三分天下的天然破碎的欧洲。先天破碎的欧洲大陆地缘政治环境为新登上历史舞台的英国资产阶级提供了较后来的美国、日本等更为优越的先天条件。

       二、英国工业革命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海外市场和投资的需求,这不可避免使英国与法国形成尖锐冲突。冲突到拿破仑时期到达高峰。尽管拿破仑对英国的挑战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也为英国的世界霸权培植起了“掘墓人”,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

       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的胜利,加速了英国资本的世界扩张及由资本扩张带动的英国工业革命进程,英国工业革命又反过来刺激英国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投资的需求。这使在法国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Duc de Richelieu,1585-1642)、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和路易十五(Louis XV,1710-1774)时代,英国与法国的海外扩张形成了尖锐冲突。冲突的主要方向是北美和亚洲。

  早在16世纪末,英国就开始涉足北美。1607年,伦敦公司(后称弗吉尼亚公司)来到詹姆士城,后来发展为弗吉尼亚殖民地。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麻萨诸塞海湾,建立了新普利茅斯移民区,奠定了新英格兰殖民地的基础。到18世纪上半叶,英国殖民地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已建立了13块殖民地。与此同时,法国也在向北美殖民。1604年,法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的移民区罗雅尔港。1608年,法国殖民又扩展到圣·劳伦斯河流域,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它成了法国在北美扩展其殖民势力的基础。1682年,法国殖民者沿密西西比河南下,直达河口,宣布沿河流域为法国所有,称路易斯安那。法国在北美由北向南,英国由东向西的扩展,使两国在空间上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1701-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英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纽芬兰的阿卡底亚地区。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法国惨遭失败,不得不把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的全部地区和密西西比河东岸地区割让给英国,西岸地区让给西班牙。

  17世纪始,印度逐渐成了英国与欧洲列强角逐的重要场所。15世纪以来,首先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并于1612年击败葡萄牙舰队在印度西海岸苏拉特登陆,建立了第一个商站。1614年英国人再次击败葡萄牙人,获得印度洋的制海权。英国占领了印度的马德拉斯(1620年),加尔各答(1633年),到80年代占领孟买。法国1604年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但在1668年才在苏拉特地区设立海外商站。10年后法国在卡里阿提加建立了殖民侵略的据点。17世纪晚期,法国人占领孟加拉的昌德纳果尔。英法在印度也展开了争夺。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印度是重要战场之一。法国失败。根据巴黎和约,除少数城市作为商站外,法国几乎丧失全部印度殖民地。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失败,燃起了法国持续高涨的反英情绪及由此产生的法国人对北美独立战争的同情。为报“七年战争”失败的一箭之仇,路易十六不惜巨资援助北美独立战争,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率先承认美国独立并与美国结盟打击英国。拿破仑时期,法英矛盾激化,其中既有法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抵御英国资本的性质,又有与英国争夺世界市场的帝国主义性质。为了打败英国,法国督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世界战略并几乎倾其全部国力实现这一战略。

  1798年,拿破仑在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开始考虑从东西两线即印度和美国,切断外围市场方式打击英国的战略。他说:“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于古代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是与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货物集散地。”[①]“在占领埃及五十年以后,文明可能通过森纳尔、埃塞俄比亚、达福尔和费赞等地传播到非洲腹地去。”[②] “法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业已丧失,法国需要有能够抵得上美洲殖民地的新的大殖民地。”[③]他向督政府建议在准备渡海对英作战的同时,出兵埃及,进而占领印度,掐断英国所依赖的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线,截断其来自印度的财源。[④]他认为:“要在(印度)这样遥远的战场打胜仗,就必须有一个中途阵地作为进攻基地。埃及离土伦六百法里,离马拉巴尔(位于今印度果阿以南至科摩林角的海岸)一千五百法里,它正是这样一个进攻基地。法国如果能够在(埃及)这个国家里牢固站稳脚跟,那么它迟早会成为印度的主人。广大的东方贸易也会回到红海和地中海这条古道上来。这样,一方面,埃及会代替圣多明各和安的列斯群岛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必然会成为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的一个兵站。”[⑤] “牢固地占领(埃及)这个国家是远征印度整个计划的基础”,“出兵印度的日期一决定,一支包括十五艘主力舰、六艘巡洋舰和十五艘大运输舰的舰队,就应装载五千名兵士和大批粮食弹药从布列斯特出发。”[⑥]拿破仑1796年进攻意大利,击败奥地利,并入侵埃及。为打开通往印度的道路,1807年拿破仑与伊朗国王签订同盟条约,伊朗同意废除英伊同盟,对英宣战,派兵进攻印度并迫使阿富汗一同进攻印度;同意法国假道伊朗进攻印度、为法国供应粮食并为法军开放波斯湾一切港口。

  另一方面,拿破仑也从北美入手打击英国。1789年法国爆发革命,1793年,英国组成第一次反法联盟。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成为法国最高执政。1802年3月英国被迫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表示与法国和解。为了确保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拿破仑并未因暂时休战而放弃打击英国的计划,1803年5月英法断交,转入军事对抗。1804年英俄奥就缔结反法联盟达成原则协议。就在英法关系大起大落之际,拿破仑对美政策也迅速变化,由因美国与英国的和解而产生对美国的怨恨转向迅速与美国和解。1801年3月,托马斯·杰斐逊就任美国总统(1801—1809),上任伊始就与法国谈判,渴望购得路易斯安那。此时,法英关系转向缓和,拿破仑不仅不想让出路易斯安那,而且还要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佛罗里达。然而,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法英关系急剧恶化,开战在即,如何最终在世界范围摧毁英国的霸权地位,成了拿破仑的首要考虑。1803年1月11日,杰斐逊派门罗作为特使前往法国商谈。拿破仑态度急转,同意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1804年,法美签订《路易斯安那条约》,美国以每英亩3美分的价格买下整个路易斯安那。美国领土一夜间扩大近两倍。[⑦]

  主动出让路易斯安那等于在英国的西面再造一个大国,而英国的世界霸权只有在东西两个大国即法国和美国的夹击下才能垮台。法国要最终打败其长期对手英国,除了经济军事手段外,还要在地缘政治上在英国的西面扶植一个像法国这样并与法国有同样版图的对手。如果美国起来了,美国和法国在大西洋两岸同时牵制英国,英国即使不垮,法国也会因美国的牵制而减轻来自英国的压力。反之,如果美国垮下去或分裂的话,英国就是法国永远的痛,英法矛盾就是世纪性的无解矛盾。为此,拿破仑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他采用英国传统的均势制衡原理,也为英国制造了美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一直不希望美国继续扩大版图。而在1803年3月法英矛盾在归还英占马尔他岛问题上激化后的一个月,拿破仑就把路易斯安那州卖给美国,这显然是针对英国的行动。不仅如此,拿破仑进一步挑拔美英关系,导致第二次英美战争于1812年6月爆发。此前一个月,美国宣布将佛罗里达并入密西西比地区。拿破仑让与路易斯安那及由此造成的美国领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神奇般地成倍扩大的后果,引起英国的巨大恐惧。1814年,美英战争形势对英国有利,拿破仑在欧洲也是败局已定。8月,英军占领华盛顿。12月24日,英国与美国于签订《根特和约》。

  尽管法国拿破仑对英国的挑战以失败而告终,但也为英国的世界霸权培植起了“掘墓人”,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的出现已使英国看到自己的克星,而继法国之后托起这颗克星的则是俄国。

       三、拿破仑失败后,英国面临来自俄国的战略压力,而俄国也利用一次次的欧洲乱局压缩欧洲的政治空间并试图主导欧洲事务。英俄矛盾取代英法矛盾,成为贯穿19世纪欧洲政治的主线。

       拿破仑失败后,在列强分赃的维也纳会议上,俄国在制陆权和英国在制海权方面分别获得最大利益。俄国依恃其“功臣”身份,竭力扩大其在欧洲大陆的领土:与列强瓜分波兰,获波兰绝大部分土地;继续占领芬兰和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领土)。而英国这时则尽可能地扩展制海权:继续占领马耳他、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路西亚(均位于西印度群岛)和毛里求斯(印度洋),并从荷兰手里夺取南非开普敦殖民地和锡兰岛(今斯里兰卡),从而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战略要地。1815年9月,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导下,俄、奥、普三国君主在巴黎发表宣言,缔结“神圣同盟”。不久,所有的欧洲大陆君主国先后都参加了这个同盟。俄国沙皇取代法国成了欧洲大陆的“盟主”并在欧洲进一步扩张俄国的势力范围,压缩英法在欧洲大陆的政治空间。

  19世纪20年代,在沙俄策划下,神圣同盟镇压西班牙革命。30年代,沙皇派出12万大军镇压波兰起义。1828年至1829年对土耳其战争中,俄国占领了克里米亚、多瑙河口和高加索大片土地。在北面,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芬兰。在西面,则获取华沙公国的大部分土地,又从罗马尼亚割走比萨拉比亚。在不长的时间内,俄国的势力抵至巴尔干半岛,由此引起英法的警惕。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为控制黑海海峡和巴尔干半岛与英国、法国等在克里米亚发生大战。俄国战败,这反倒给5年后的美国南北统一战争的胜利预留了机遇。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为了打通南下通道,俄国试图从中亚打开进入海洋的大门。1865年,俄国占领塔什干,1867年,布哈拉汗国和浩罕国被强行并入俄国版图。1873年,沙俄大举进攻希瓦汗国,当年签订其为俄藩属的条约。俄国力量直逼阿富汗,这立即引起英国的堵截。1878年11月,英印军队三万多人侵入阿富汗,直到1893年才迫使阿富汗与其形成宗主国依附关系。然而,东方不亮西方亮。就在英军陷在阿富汗战场之际,1877年,俄国再次调头巴尔干,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对土耳其宣战,挥师越过多瑙河,进逼伊斯坦布尔。英国和奥匈立即对俄国提出警告,俄军不得不停止进攻并与土议和。

  为了遏制俄国,英国破天荒地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越过欧洲,在太平洋西岸与日本于1894年和1902年签订条约,建立同盟关系,试图从远东地区牵制俄国对英国的压力。1905年,俄国国内爆发革命、俄日战争中俄国失败、伊朗国内爆发革命,再加上德国和日本的兴起,这些迫使俄国与英国妥协并于1907年8月31日签订协约,协调各方在中亚的势力范围和战略利益。

       四、在俄国与英国在欧亚大陆进行以牙还牙式较量的同时,对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将产生基础性动摇的力量在北美大陆形成,美国在关键时刻得到俄国的支持。

  1860年11月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南方南卡罗来纳州于12月宣布退出联邦,接着又有六个州步其后尘。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各州同盟,公开打出分裂旗帜。由此爆发美国南北战争。5月13日,英国宣布对美国内战奉行中立政策,承认南方同盟为交战国,这是承认南方同盟为独立国家的重要步骤。同时英国秘密向南方提供金钱、武器和其他物资援助,英国还将海军开入美国海域,向联邦政府施加压力。

  沙皇俄国也曾对美洲有着强烈的扩张野心。早在1799年就成立“俄美公司”殖民机构,计划将俄国控制范围从俄属阿拉斯加扩张到加利福尼亚。1821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颁布《白令海航行敕令》,宣布俄属阿拉斯加的南部边界在北纬51度,规定在北纬51度以北的沿岸100海里以内的地区禁止一切外国船只航行。俄美关系曾为此一度紧张。1853年到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受到英法联军的打击,俄英关系严重恶化。这促使俄国“希望强大、统一的美国成为抗衡英国的力量”[⑧]。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俄国采取与英国完全对立的支持北方统一国家的立场,并于1863年9月派两支舰队分别驶入美国东西海岸的重要港口纽约和旧金山,成功阻止南方同盟舰队对旧金山海上攻击的计划。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之初,俄国的东西伯利亚总督正式向沙皇尼古拉一世提议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南北战争一结束,俄美就此商谈加速。

  美国方面也意识到阿拉斯加的战略意义。马萨诸塞州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纳尼尔·班克斯认为,阿留申群岛这一“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吊桥”,能够使美国在太平洋地区获得新的权势,它将成为“各国命运与人类进步的控制器。”也有议员认为,购买阿拉斯加等于“把英国雄狮关进笼里”,使“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世界两大强国”这一天早日到来。[⑨]美俄双方最终于1867年3月30日正式签订了购买阿拉斯加的条约。1867年4月9日,美国参院以37:2的绝对多数表决批准该条约,次年,国会则以113:43通过该条约。这使美国成为一个拥有庞大地理版图的国家。以英国为龙头的近代资本中心尽管没有终结,但其丧钟已开始在其外围由美国人敲响。

       五、18世纪末以来,美国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矛盾获得了难得的兴起机遇,但利用这个机遇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既要被迫接受欧洲主要国家的战争威胁,又要直面几乎是铺天盖地的来自欧洲的文化打压。美国的兴起在初期也曾伴随屈辱。

       1783年9月3日,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确认美国疆界为北接加拿大与大湖地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这样美国从独立战争初期的90多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30多万平方公里,在国家版图倍增的同时,美国面临的国家风险也同比增加。

  从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巴黎和约》算起,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的88年间,英国一刻也没有放弃分裂美国的实际努力。英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截击美国商船,阻挠美国与欧洲的贸易。1812年,美英开战。1814年8月,英国占领华盛顿,烧毁白宫、国会大厦,并借有利的战争形势企图肢解美国,向美国议和代表提出“沿美国边界成立一个中立的印第安缓冲国”[⑩]的要求。只是欧洲维也纳会议谈判不顺和法国国内的混乱,才使英国放弃这一要求并与美国于12月24日签订《根特和约》。1861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英国就曾宣布对美国内战奉行中立政策,承认南方同盟为交战国,同时英国秘密向南方提供援助,还将海军开入美国海域。只是由于后来的战场优势迅速倒向北方,“英国承认南方和干涉美国内战的计划彻底告吹”[11]。

  此外,对美国兴起产生恐慌并试图对其遏制的还有法国和西班牙。1861年10月30日,英国、法国、西班牙三国签订了联合远征墨西哥的《伦敦协定》,试图从南部美国继南方叛乱州之后再强力插入一道遏制和围堵美国的藩篱,并对美国的国家统一形成巨大的威胁。1861年12月和次年1月,西班牙和英法远征军登陆墨西哥,后因与法国不和英西撤出。法国则单独以重兵对墨西哥发起攻击,至1863年6月法国攻下首都墨西哥城并扶持马克西米连上台。1864年4月10日,拿破仑三世和马克西米连签订《米拉马协议》,规定:法军留驻墨西哥到1867年底。1865年,美国统一战争结束,北方取得统一全国的胜利,欧洲大国对美国必然南北分裂的愿望落空,在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下,又鉴于俾斯麦(Otto First Von Bismarck,1815-1898)统一德国后对法国形成的巨大军事压力,拿破仑三世才被迫决定于1867年3月从墨西哥撤军。

  在美国本土经受欧洲国家的军事围剿的同时,其国民精神也经历着欧洲的文化重压。在欧洲人眼中,位于欧洲一方代表“上帝的选民”,北美一方则代表“上帝的弃民”[12],欧洲人以贵族式的轻蔑眼光在矮化和丑化美国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较早提出这些偏见的,有些不是神学家,而是科学家和启蒙主义思想家,如法国自然学家布丰、哲学家伏尔泰和历史学家雷纳尔等。这些人不顾美洲大陆各地区差异,将北美的自然条件概括为:寒冷、潮湿和盐化。他们用这里的动物重量、体长和特征试图证明——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里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因而美洲不可能有发展。布丰在《动物的退化》一书中论证北美人种与整个北美动物一起处于一种“退化”状态。伏尔泰挖苦说,如果人们对美洲会出现苍蝇不感到奇怪的话,为什么对美洲会出现这一群人感到惊讶。[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中国和外国的对比

8. 什么是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