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总拿海尔的市值与美的、格力对比,为何业内却说“没有可比性”?

2024-05-16

1. 外界总拿海尔的市值与美的、格力对比,为何业内却说“没有可比性”?

确实没有可比性!上市的只是部分资产而已!拿海尔来说,海尔有沪股,过去是青岛海尔,现在可能叫海尔智家,港股海尔电器,海尔电器是洗衣机,热水器等资产,还有18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上市的海尔D股!这些都是只是海尔集团的子公司而已!还有像日日顺,也是海尔集团附属公司,它包括日日顺物流,乐家,简单说来,就是物流体系,和海尔的乡镇网店和渠道。18年,日日顺品牌价值就是300亿了。13年阿里巴巴花了5.4亿购买了日日顺物流9.9%的股权。后28亿增持到34%。还有雷神科技,就是产雷神笔记本,也是从海尔小微企业创立出来的! 
直接比较市值大小,没有可比性。虽然三家公司都是做白电的,看上去挺可比的,但是细看下业务结构就会发现各家的业务侧重不一样,业务结构也不同。所以说,硬说哪家毛利率低,哪家业绩增速低,就代表整体表现不好了,这个逻辑经不起推敲。格力是一家以空调业务为主的企业,超过八成收入来自空调,美的是一家空调和小家电为主的企业,空调业务将近一半。
如果非要比较,那其实不妨看看海尔集团与美的、格力整体的营收比较。从2018年三家集团发布的财报看:2018年,海尔集团全球营收额达到2661亿元;美的集团2018年总营收2618亿元;格力集团2018年营业总收入 2000.24 亿元。不难发现总营收海尔>美的>格力,因此那些拿着海尔智家市值与美的、格力整体市值相比,明显没有可比性。 
大家都知道,空调和小家电的毛利率是比较高的,所以带来的直接数据就是格力美的毛利率高,加上子行业的增速尤其小家电增速较快,业绩增速稍微快点。但这两年空调增速明显回落,所以可以看到格力美的业绩也下来了,和海尔是差不多的。因为海尔则是全能型的,全家电品类都做得很好,空调大概两成左右,特别是冰洗热这几样大家电,都是行业第一。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海尔业务均衡抗行业风险能力强,因此海尔的业绩波动没有那么明显,每年都很稳,这也是海尔的优势。 
熟悉海尔的都知道,海尔一直坚持全球创牌,通过在海外的并购实现美国GEA、新西兰斐雪派克、Candy等七个品牌的布局,给行业树立了榜样。最关键的是,海尔在海外的布局也有了汇报,上半年,海尔智家营收的47%来源于海外,而且是近100%的自主品牌,与贴牌代工完全不同,贴牌的收入来的更快,但是不持久,未来得不到保障。目前,海尔在全球有10大研发中心,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研发产品。看到海尔这样全球化的布局,他连续十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无可厚非。

外界总拿海尔的市值与美的、格力对比,为何业内却说“没有可比性”?

2. 美的、海尔、格力三家企业谁更好

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很多次,基本上都被采纳。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我对这三家电器企业排名是,美的最好,海尔其次,格力最次。
格力是靠炒作起家的,技术和管理很次。无法与美的相比较。当然是美的电器更好。
我通过亲身体验,格力电器质量差,服务更差。反正今后我是不会再买格力产品了。

我用过两件格力产品,一台落地电扇,外罩居然用一个一毫米的螺丝螺帽来固定,拆装很不方便,很容易丢失。所有别的产品都有定式的很方便的固定方式,而它不用,非要脑残地“别具一格”。
一台格力空调,室外机居然在机外还拖有一尾巴---普通软电线连着的传感器。我的安装在六楼不到半年就被老鼠咬断了,不能开机。
可气的是报修,维修员一接电话,就告知是老鼠咬断了传感器的线(维修人员居然能准确猜中是老鼠咬断线,可见故障率高得没法说),要我自付200元维修费。第二天投诉到本地市格力分公司(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答复说是我的自然环境不好造成的故障,确要收费。真不知“环境”在一楼、二楼的买了格力空调的那怎么办。
后来我还把事情的经过通过格力的官方网站向格力总公司报告了,希望能得到总公司的意见。可是总公司的售后服务方面也没有丝毫反馈。
然我用过美的的空调,五年后外机风扇坏了,一打电话,立马来给维修,免费调换,没有多话。

3. 曾称霸全球的海尔为什么干不过美的格力?

三家相比,海尔付出了最高的管理成本和销售费用,在研发上费用支出却是最低的。这造成海尔在毛利率上不落后,在净利率上却明显落后,卖出产品的代价更高。另外,在技术含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家电产品上,海尔的研发投入少,必然导致其产品的竞争力下降,从而只能通过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市场份额,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


前不久,《互联网周刊》发布了一项2019年度中国AIoT企业TOP100排行榜,“海尔智家”位列榜首。海尔智家,就是海尔集团旗下A股上市公司,曾经用名“青岛海尔”。
对于这份榜单,有网友的评论道出了海尔如今的处境:“登个榜首,得个奖,归根结底不如利润来的实在。”
海尔,作为曾经引领中国家电行业的知名品牌,这几年已经逐渐远离舞台中央,今年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却是因为开除午睡员工而陷入风波——今年8月底,海尔集团4名员工因饭后午休,被巡查人员拍照后责令一周内办理离职,引发舆论热议,随后,有媒体前去实地采访,多名员工称海尔集团中午有30分钟吃饭时间,有巡查人员检查不准午休。

令人唏嘘的是,一向以管理见长的海尔集团,最终却以这样的方式上了热搜榜。
可见,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风波,它向外界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海尔遇到困难了。
作为最早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国家电巨头,相比格力与美的,无论营收还是市值,海尔都已经掉队。

海尔、美的、格力“三国杀”,很多人至今还记得,15年前的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马化腾用了一分钟时间向张瑞敏推荐QQ,但被无情拒绝。如今腾讯已经成为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的互联网巨头,两者已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有人设想,如果当年张瑞敏收下QQ,现在的海尔会不会不一样。

曾称霸全球的海尔为什么干不过美的格力?

4. 美的、海尔和格力相比,究竟谁是最后的家电老大?

美的、海尔和格力相比,究竟谁是最后的家电老大?接下来看我给大家的分析,其实说到这里的一个家电品牌,我们可以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想到美的,海尔,格力三家大公司,其实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按照今年新发布的一个数据的,以得到一个信息,就是这三家公司在总体的一个收入方面的话,美的是最高的,而且是高于海尔和格力的,可以说是做到了一个比较好的一个位置,而且他们现在主打的是一个科技含量,主要就是以科技为主,所以在这方面也是比较好的一个办法,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就是,其实他们公司各有各的,独特的一个特点,首先我们就来说一下美的,我们在他的官网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是以自己的科技组成,而且要相信他们的一个工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一个决心,再到第二个海尔海尔,我们可以以去看一下他的官网,它的官网主要现在建设的是一个智慧家庭的一个方面,主要就是将整个的家庭联合在一起,从这样的一个战略去发展的,然后再就是格力格力这方面的话,其实只要主打的就是一个自主品牌,而且是一个品牌,其中的一些励志的故事,我们在网上都是人尽皆知的东西。所以说这三家公司各有各自的一个主打的一个核心,因此,假如说以后我们再选择或者是购买有关的一些家居或者是家电的一些用品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着重的去看一下,我们主要是倾向于哪里?我们就去选择哪个品牌,但是就我而言的话,我还是比较喜欢智慧家庭这方面的,因为他确实有许多家庭带来了很多的方便,这就是我的一点看法。

5. 格力、美的、海尔半年报比较:相比大小股东外资,大户态度很关键

 格力、美的、海尔半年报相继披露,过去几个月股价走势也从一定程度上得到解释,比较1季报和半年报有关公开信息,制作了一张基本面比较表格,并简要分析关键数据,供有缘者拍砖:
   报表业绩和分红是中小股东最为关注的直观指标,从半年报看,格力、美的、海尔分别如下:
   格力:每股收益1.06元,营收706.02亿,同比下滑28.21%,季度环比增长137.7%;净利润63.62亿,同比下降53.73%,季度环比增长208.4%。每股净资产18.89元,净资产收益率5.57%,每股现金流-0.75元,中报每股分红1元。营收、净利润因为半年报预报符合预期,分红超出预期。
   美的:每股收益2.01元,营收1397.19亿,同比下滑9.47%,季度环比增长39.43%;净利润139.28亿,同比下降8.29%,季度环比增长89.51%。每股净资产14.98元,净资产收益率13.03%,每股现金流2.63元,中报不分红。营收、净利润下滑幅度少于预期,不分红符合预期。
   海尔:每股收益0.42元,营收957.28亿,同比下滑4.29%,季度环比增长21.89%;净利润27.81亿,同比下降45.02%,季度环比增长59.81%。每股净资产7.28元,净资产收益率5.68%,每股现金流-0.08元,不分红。营收下滑幅度少于预期,净利润下滑幅度超出预期,不分红符合预期。
   三者数据直观比较,格力和海尔表现都不好,美的业绩最好,美的营收、盈利减幅最少,现金流也好,净资产收益率最高,股价年内涨幅20.65%最多,市值4933.7亿,说明市场提前预知,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正面反应。
       二、股东比较 
   股东数量变动一般反应了股东结构和认同度,通常股东数量增加股价会下跌,股东数量下降股价会上升。
   格力:半年报股东55.4万户,比较1季报增加5.8万户;持股机构1000家,持股占比7%,相对1季报机构增加了450家,但持股占比增加了0.66个百分点;深港通外资持股到8月28日占比16.68%,相对年初增加了1.81个百分点,达到 历史 新高点。从中不难发现, 无论是机构、散户还是外资,总体上都是看好格力的 ,但比较格力股价年内表现,由于除了深港通外资之外的股东持股分散明显,散户增多,参与的股东都很受伤,其中最可能的因素:一是不少中长期投资格力的 大户退出格力 ;二是不少机构散户在短线波动炒作格力。另外老股东关注的姚老板并没有再减持。
   美的:半年报股东18.4万户,比较1季报减少6.3万户;持股机构932家,持股占比7.11%,相对1季报机构增加了529家,但持股占比减少了1.76个百分点;深港通外资持股到8月28日占比16.51%,相对年初减少了0.37个百分点。从中不难发现,虽然机构和深港通外资持股有所减少,但由于美的持股股东大幅度减少, 大户看好者众。 
   海尔:半年报股东16.1万户,比较1季报减少了1.4万户;持股机构529家,持股占比10.69%,相对1季报机构增加了391家,持股占比增加了2.24个百分点;沪港通外资持股到8月28日占比8.9%,相对年初减少了4.69个百分点。不难发现,外资机构减持,内资机构增持, 大户看好 。
   从格力、美的、海尔7-8月走势看,美的、海尔分外强势,股东很可能进一步减少,业绩有可能提前被部分机构、大户预知或通过内幕得知。
       三、资产质量比较 
   资产质量是中长期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指标,体现资产安全性的同时,预示着发展前景。
   格力:每股净资产18.9元;商誉3.26亿,无形资产58.3亿,两者合计61.56亿,占半年报净利润的96.76%;上半年格力无形资产摊销了0.62亿,商誉没变动。研发投入25.6亿;货币资金1296亿,货币资金占市值的39.1%,意味着格力每100元投资有39元多有现金支持;递延所得税资产125亿,对应着833亿的利润蓄水调节池。总体资产安全性非常高。
   美的:每股净资产14.98元;商誉289.3亿,无形资产156亿,两者合计445.3亿,是半年报净利润的3.2倍;2020年上半年美的商誉减持准备了5.6亿,无形资产摊销了5.05亿,两者小计10.65亿;考虑美的商誉主要是超高溢价收购库卡导致的,而过去五年库卡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远远低于预期,今年半年报美的机器人业务下滑20.79%,是所有业务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板块, 商誉暴雷的风险巨大 ,极端情况下,要白干2年;一般情况下,也会继续侵蚀美的利润一二十年。美的研发投入44.1亿,注重研发;货币资金530.3亿,货币资金占市值的10.75%;递延所得税资产63亿,对应着420亿的利润蓄水调节池。资产安全性不高。
   海尔:每股净资产7.28元;商誉241.4亿,无形资产107亿,两者合计348.4亿,半年报净利润的12.53倍;上半年海尔无形资产摊销了0.91亿,商誉没有计提,资产“注水”严重,商誉和无形资产暴雷风险巨大,极端情况下,要白干六年多;研发投入29.4亿;货币资金441.1亿,货币资金占市值的28.85%;递延所得税资产14.3亿,对应着95.3亿的利润蓄水池。资产安全性非常低。
   格力、美的、海尔比较,格力的资产质量非常好,每股净资产18.9元最多,比美的多3.92元,比海尔多11.62元。每股净资产主要是 历史 利润累积,现有会计规则下,还包含了部分投资收益,体现了商誉和无形资产。三者比较,格力不存在商誉和无形资产暴雷风险,递延所得税资产对应的利润蓄水调节池丰厚,相对美的多了413亿,相对海尔多了738亿。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格力拥有的现金资产达到1296亿, 历史 高峰,是名副其实的财神爷,拥有更多更好的产业链内外市场投资兼并机遇。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格力账上投资闻泰和三安账上初始价值分别为33.17亿和20亿,但半年报显示期末账面价值分别为45.16亿和28.64亿,仅增值20.63亿。但截至8月28日,事实上格力在闻泰和三安的账面投资收益分别为:139亿和10.9亿,两者合计约150亿,超过半年报账上增值130亿,这笔投资如果三年左右兑现,可以给格力股东每股增加2.3元的净利润。
   嗯,上述信息表明,格力资产质量好, 董总还想方设法采用最保守的记账模式 ,而美的、海尔资产质量堪忧,管理层依然无视或者轻视商誉和无形资产风险。
       四、主营业务比较 
   主营业务体现的是公司的核心盈利能力,国内外市场的营收和毛利率占比反应了内外销市场影响。
   格力:空调营收413.33亿,相对上年同期下滑了47.89%;毛利率32.05%,毛利率比较上年同期减少3.97%。其他业务营收197.9亿,相对上年同期增加41.73%,毛利率2.63%,相对上年同期毛利率减少了2.36%,格力小家电系列产品开始发力。主营业务外销占17.11%,外销毛利率12.58%。主营业务内销占54.42%,内销毛利率33.47%。格力空调高端品牌定位市场认同度高,国内市场对格力影响巨大。
   美的:空调营收640.3亿,相对上年同期下滑了10.37%;毛利率24.2%,毛利率比较上年同期减少7.88%。消费电器和机器人分别减少了10.37%和9.11%,毛利率分别为31.61%和19%,相对上年同期生活电器毛利率增加了0.32%,机器人减少了3.34%。美的空调营收超过了格力,非常不容易,但毛利率下滑幅度超过格力一倍。美的外销占44.46%,外销毛利率26.52%。美的内销占55.54%,内销毛利率24.79%。美的内销毛利率下降6.79%,外销毛利率增加0.14%。从中不难发现美的上半年业绩增长得益于外销市场贡献。
   海尔:空调169.95 亿;冰箱267.38 亿,洗衣机197.06亿;海外市场营收470亿,同比增长0.6%,占公司营收的49%,提高了2个百分点。海尔海外市场影响巨大。
   综合半年报及有关市场公开信息,格力业绩表现因为半年报预告符合预期,从两市总体看下滑幅度属于正常水平,每股中期分红1元超出市场预期,财务安全。考虑二季度董总试水直播营销,三季度在赣州和洛阳搞的两次巡展式直播营销效果很好,半年报明确业绩不需要对三季度业绩提前做大幅度波动预告;考虑二季度环比一季度格力营收和净利润相对增幅最大,三季度这样情况有望延续, 三季报和年报有望恢复性增长;而基数低,明年增幅会很大 ,考虑机构试水式参与格力越来越多,从资产安全性和投资分红股息率考虑,后市国内外机构持续增持可能大增。而美的、尤其是海尔商誉和无形资产暴雷风险日益增加,海外市场营收占比量大,因为三季度以来海外疫情蔓延,总体投资风险较大。
   综合有关市场信息,透过表面的数据,分析预期未来的发展前景,中长期投资格力心态不变,相信格力最黑暗的时刻应该已经过去,相信格力整合线上线下营销网络会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功,小家电市场占有率会继续快速提升,而国内外疫情防控因素,格力空气消毒净化器会带来越来越大的惊喜;随着国内对芯片产业发展的重视,格力在芯片等高 科技 产业的投资收益继续看涨。
   至于美的,看一看N期股权激励导致的股份数增长,管理团队效益远远大于中小股东,考虑美的、海尔商誉和无形资产摊销风险,中长期不值得参与。
   股市风险莫测,请有缘者从自己的实际风险承担能力出发操作,愿好运与我们同在!愿世界战疫早日成功!

格力、美的、海尔半年报比较:相比大小股东外资,大户态度很关键

6. 海尔作为家电品牌国内不如美的和格力,可其国外影响力为何远在这两家之上

先从公司历程说起,成立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起步时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又仿效日本的精工制造,提出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文化理念。在改革开放头几十年,可谓家电届一时无两的存在。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可以看一看,一部以海尔兄弟为主题的动画片,那时候能出现在动画片里的企业品牌并不多。可能,由于海尔总裁张瑞敏本人是一个非常理念化的人,其瞻前思维特别强。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解散了其所有中层管理者,化身为一个个小型创业单位,并实行所谓的“人单合一”模式。从那时起海尔对海外市场的拓广远远比格力和美的要快,虽然格力和美的现在也通过腾讯,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开始了国际互联网接轨,但与海尔相比还是太晚了。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品牌主导。我们对于世界经济强国的了解和认知大都是从品牌开始的,比如美国的耐克、德国的奔驰。而中国家电虽然已经承担了全球市场7成以上的供应量,但是放眼全球,无论是冰箱、空调还是洗衣机、电视,真正“叫得出”、“叫得响”的中国家电品牌却是“屈指可数”。 根据谷歌数据显示,海尔海外品牌影响力居首位。这主要源于,与其他企业“出口创汇”不同,海尔一开始坚持“自主创牌”,“海尔”品牌逐渐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青岛海尔三季度报数据显示,海外收入高达507亿元,占据青岛海尔全球总营收收入的43%。更引人注目的是,海尔家电业务全球收入近100%来源于自有品牌,与海尔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不同,格力走的是一条专业化出海之路,主要优势在空调。数据显示,世界上每3台空调中就有一台是格力造。

格力空调虽然连续11年在全球销量领先,但是在欧美市场却鲜有听闻。格力电器在美国消费者报告的唯一的信息还是前两年因除湿器防火材料不合格被起诉的旧闻,此案结果格力由于产品瑕疵的问题,赔偿其美国代销合作伙伴Solesu公司4250万美元。反倒是海尔实行先难后易的战略在欧美地区站稳了脚根,多款产品多次被欧美媒体推荐。

综上所述!由于两家空调发展思路不同,一个深耕国外市场,一个深耕国内市场!所以就造成了现在我们国内消费者对两家空调品牌不同的印象,认为格力空调要远远好于海尔空调!这个认知其实是不对的,论质量两家空调不分伯仲!主要差异在于两家空调在国内的宣传力度不同而已!

7. 美的集团和海尔集团,究竟哪个更厉害?

在家电行业,我国共计有三家企业入围,都是常客。依次排名为:美的集团(307位)、海尔智家(435位),以及格力电器(436位)。虽然董小姐算是三家企业中,最高调的“掌权者”。但是就排名而言,格力电器的表现,并不如前两位。无论是美的还是海尔,在今年的榜单中都实现了进步,只有格力“背道而驰”,反而倒退了22位。

而三者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呢?业绩显示,今年年初开始,美的的市值已经增长了800亿。但是与此同时,格力电器却“蒸发”了660亿。而到现在为止,格力已经落后美的,差不多1500亿的市值。换而言之,两者之间几乎差了整个海尔智家的市值。不过,即便如此,格力依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只是和强者相比,稍显逊色罢了。而且不只是格力,三家上榜的家电企业,都在竞争的同时,走出了不一样的路,一起来看看吧!

以格力为例,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格力空调了。的确,就格力而言,最主要的业务就是空调业务。2019年的销售收入“成绩单”显示,其中接近九成的收益都是空调业务提供的。剩余的生活家电,以及智能装备,加起来的占比还没有5%。而除此之外,格力推出的汽车以及手机等业务,在市场上的反响也一直平平,没有什么水花。甚至包括手机业务在内的多项业务,已经基本上宣告失败。
而美的呢,主要的收入也同样来自空调。但是并没有像格力这般“偏科”,占比情况还算平均。数据显示,美的超过四成的收入来自空调业务。除此之外,在小家电、冰箱领域也有差不多四成的收入占比。
而自从何享健将美的的大权交给“外人”方洪波后,美的的业务更是取得新的突破。除了空调行业以外,方洪波一直在其他领域大胆布局。其中就包括收购小天鹅,以及德国机器人企业库卡。在未来,我们看到的美的,更有机会发展成为一名“全栖艺人”。

最后就是海尔,排名第二的海尔成绩一直都不差。甚至在现在,就是一个全向发展的综合“才子”。各项领域的收入占比,很是平均。以空调为例,占比在15%左右。与此同时,还有30%的冰箱、22%的洗衣机、15%的厨卫电器。所以在三大家电企业中,海尔的多元化是最明显的,“全面开花”或许就是海尔的代名词。
而且我们要知道,海尔智家只是海尔集团的一个家电产业而已。对于一个追求全面开花的企业而言,他的前途或许更加的广阔。现在海尔集团,已经在互联网、房地产、药业等多个行业布局。在各行各业发挥“全面开花”的才能,能够让海尔抓住更多的机会。而且就目前而言,家电产业还不是海尔集团的“主要项目”。所以抛开单独的家电业务,三大集团中,海尔获得的期待值可能更高。

美的集团和海尔集团,究竟哪个更厉害?

8. 家电行研丨海尔可能已经胜出,美的紧跟格力掉队

   2012年前中国家电基础技术都是缺失的,从无到有大干快上的阶段是处于导入期,但质量普遍不行。  
     现象:94年的格力空调出口罗马,东西被饭馆老板被吐槽声音大得像拖拉机。朱江洪拆开空调发现一块没有粘紧的海绵在风叶上飘动。此后格力开始了全面质量整顿。  
     02年从日本引进技术未果,下定决心直接组建了格力三大研究院。为格力技术打下了基础。  
      显然,格力的技术基因强大。   
     美的的成长道路基本上是通过快速复制达到的,最早的风扇和空调都是收购现有产线改造优化而成。  
     何享健总结美的的技术道路是:“   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加以提高的 科技 创新之路,   正是美的选择的道路 。”96年美的的品类就已经拓展到了200种。 
      可见,美的的同心扩展基因强大。   
     1985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发现仓库中不合格的冰箱还有76台,于是张瑞敏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把76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而且,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  
      在那个物资紧缺的时代76台冰箱和这个年代砸掉76台车也没有多大区别。   
     海尔则是抓住“引进来”的机遇,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开始造冰箱。但与其它企业不同的是,海尔不仅要造冰箱,还要造品牌。   海尔的品牌意识比较强大。自99年就开始了国际化布局。   
     而那年的科龙也很强(2000年前容声冰箱的质量做到全国最好)、春兰也很强。可惜前者因为经营问题,而后者因为专注问题落败(搞车去了),几乎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各大家电厂商在这一阶段,尚处扩张期,因此资金对于他们来说显得格外重要。所以这是一个比拼经营效率的时代。  
      拼规模效应和销售能力,缺少这些支持则很难在这一阶段胜出。   
     这一时间苏宁(淡季打款,旺季提货)与国美是家电厂商的主要渠道。  
     在此期间美的通过大并购大幅提升市占率。通过和苏宁国美的合作市占率提升。大幅提升了规模效应。但粗放经营,公司经营效率低下。直至12年接棒的方洪波开启T+3改革。  
     这一阶段格力空调同匹数制冷效果最好。格力凭借上一阶段打造的技术优势,在盈利能力上一枝独秀。有了技术支持,格力就有底气自建线下门店,打造绕开国美苏宁的售后体系,不受制于人。  
     格力同时采用对经销商压货返利的模式,在空调这一单品上,做到淡季收款,熨平夏天激增的成本。格力凭此消灭了存货并胜出(但实际上存货风险只是从格力转移到了经销商,碰到天灾人祸就会出现存货折损风险,如果经销商对下游需求没有很好的预判就容易出现经营损失,比如疫情),董明珠功不可没。  
     但压货模式只适合需求时间段集中的产品。对于其他需求不定的产品并不灵活。因此这也限制了格力扩品类的能力。但经营效率比美的和海尔还是要高一上个级别。  
     这一阶段海尔不断海外布局收购研发中心和品牌。通过组织变革,海尔形成扁平的公司管理架构。员工直接响应用户需求。  
     但技术资源整合较弱,太多的组织阻碍了一定的经营效率。2000年前就是全球霸主的海尔暂时掉队。这一时段海尔毛利率和前两家差不多,但体现在三费上,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都较高。  
     2012双十一横空出世,意味着电商经济的雄起。  
     随着互联网商业的演变,精准营销成为行业共识。原来空调只需要控温,冰箱只需要制冷,洗衣机只需要能洗干净就行。但现在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了,各种各类小家电也是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居家需求需要被定制化满足。  
     土豪们需要卡萨丁这类的家电,风格豪奢和家装风格契合;年轻人需要各种价位各种功能的小家电让生活更方便。不同地区不同性格不同国家的人的需求都不相同。这就要求企业需要拥有强大的品牌和多需求响应能力。  
     美的15年的T+3改革,一句话解释就是用户下单后再急速响应现做现出货。消灭了技术迭代过程可能出现的存货损失。凭借这一改革,美的做到了全品类快速扩张所需的组织架构变革。为攻入线上渠道打下了基础。  
     随着上一阶段海尔海外研发团队的打造(尤其是卡萨帝),终于补齐了海尔的技术短板。05年张瑞敏提出人单合一模式。2013年海尔正式实施人单合一。组织变革满足了海尔全球化战略,可以响应全球范围越来越多层出不穷的需求。人单合一模式下,企业听员工的,员工听用户的。以图达到0库存即需即供。海尔线上线下渠道齐头并进。  
     同时海尔的品牌在全球化布局的战略下,品牌本地化优势突出,在各国都有市占率领先的当地品牌。比如美国GE等。  
     而格力急需一项组织架构和渠道变革。18年推出的大松算是个性化响应的一个尝试。但客观说组织架构在扩品类上存在劣势,适应线上渠道的速度不会那么快。  
      就目前的竞争格局来看,家电行业技术依然是立身之本,没有技术是不行的。但单只有技术,没有品牌、没有多样性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可能会掉队。   海尔全球品牌布局已经初见雏形,下一阶段还需对集团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共享。  
     未来一定是一个家电不断扩品类的过程。是一个个性化智能化的演变趋势。这一阶段除了考验家电企业传统家电技术之外,信息化、芯片、软件能力都将成为考察对象。行业玩家和互联网半导体信息化企业将产生很多合作和竞争关系。目前的竞争格局可能会被新进力量所冲击。  
     模糊看,大头的增长空间将跟随地产周期波动,而智能家居目前渗透率仅5%,可能可能以20%的增速对传统家电进行替代,而适合年轻一代懒人的小家电目前渗透率不足30%,小家电可以买很多件,也很可能存在20%以上的年化增速增长。  
     从国内来看,由于我国还存在庞大的乡镇人口,我国乡镇家电保有量对比国外严重不足,所以家电下乡也是一个增长赛道。  
     综合看,存量增速应该在中等收入增速6%左右。但产品智能化服务突破一个瓶颈后可能会催生阶段性爆发性新增需求。  
     我们可以对照消费电子行业,家电智能化进程目前看仅处于初级阶段,20%以上的增速可以期待。未来10年贡献的增速按照5%的渗透率大约可能从1%增长到6%。预计对应未来二十年12%增速的中枢级别。这个赛道可能被低估了。  
     地产后周期属性。可以监测地产数据(领先几个月);  
     家电出货量(领先1个月);  
     家电保有量(长期空间测算);  
     股价和销售利润基本同向;  
     城镇家电保有量接近饱和、农村保有量依然有提升空间;  
     国家统计局的竣工面积(领先多个月)取决于房企自行申报,有一定的口径误差;  
     退而求其次,采取数据误差较小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  
        卖家电挣钱。  
     家电大件用户的需求点排位:  
     1、品牌(长期竞争的结果,用户购买首要考虑的);  
     2、品质、售后(家电是耐用品,技术和售后是立身之本,售后取决于本地服务体系的搭建);  
     3、价位(在同质化的时候很突出,但个性化后只要价格公道就没特别重要)。  
     大金中央空调的质量真的很好,以其依然在这一品类站住脚跟。这也是大金在中央空调领域针对性的需求满足能力作用。  
     技术和售后是立身之本,在资本市场意味着公司的下限,品牌是市占率的关键。  
     另外鉴于行业产品从同质化向个性化演变。  
      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下:   
      1、品牌   
      2、扩品类能力   
      3、技术   
      4、规模效应与经营效率   
     传统家电增速趋缓,行业结构性机会在于智能化、个性化响应、品牌化强的企业。  
     海尔全球化和智能家居上的布局,潜力不小。尤其是全球品牌本地化布局,远远领先于格力和美的。10年OBM和OEM的差距就在于此。同时报告期内海尔2097.3亿营收对应扩张带来的200多亿商誉应该没什么风险。  
      美的在格力和海尔上各取所长,作为滑头应该会活得很好。   
     格力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由于技术底子好,下限很好。由于组织架构变革其实也没那么难(如果董明珠不阻碍),改进空间很大,期待高瓴改革成功。  
     海尔品牌领先、地区布局领先;  
     美的渠道品类领先;  
     格力则技术领先。  
     需求趋缓,结构性需求凸显;  
     同质化产品供给过剩,如果不突破新领域,价格战效果明显。  
     上游:化工塑料、有色(跟随经济大宗周期)、芯片、软件;  
     下游:电商、大卖场、经销商。  
     未来结构性增长方向在于:  
     1、智能化;  
     2、个性化扩品类。  
   3、 全球化扩区域 
      而这两个方向。海尔目前领先,美的紧跟,格力暂时掉队。海尔十多年全球化创牌的护城河没有一时半会后两家突破不了。